当前位置: 首页 > 法院文化 > 法官风采
走过法院十二年
分享到:
作者:张代莲  发布时间:2009-09-16 15:46:00 打印 字号: | |

时间过得真快,一转眼,我到法院工作已经十二年了。十二年里,我见证了安乡法院的发展和法官这个特殊群体的变化……变化的不仅是物质装备、办公条件,更重要的是我们法官的主流价值观也有了根本的改观。它表面看起来悄无声息,仔细想想才恍然大悟,身边的每一个变化在潜移默化中发生质的飞跃。

 

1997年,我刚从学校分配到法院工作,从事书记员工作,每天除了庭审记录,打印文书、整理案卷,就是送传票、接待当事人了。凡住在县城及周边的当事人,如果没有联系电话,就要骑单车或者步行送达法律文书,那时很少有人用移动电话,上门送达传票、判决书等文书是常有的事。那时候,法院还是旧审判楼,没有空调,没有电脑打字机,打印用的都是油印,每次印完裁判文书,双手都沾了黑乎乎的油迹,即便是再怎么小心,也免不了留下油印的痕迹。

 

1998年和1999年对于我来说,是忙碌年,经常加班加点。那时民庭有六位同志,只有我一个书记员,当时对案卷质量要求不是很高,只要实体没问题就可以了。所以,加班一个周末,我可以整理装订好十多本案卷。

 

2002年进行了首届司法考试,安乡法院是零记录。也许是忙于工作疏于学习,也许是没想到担任法官的门槛会提的这么高,当时一同担任书记员的10多位同志,都很不适应。2004年,在重重压力下我终于通过了司法考试,这打破了大家一致认为的司考太难、不可能通过的“神话”,和我一样必须要通过考试的同事们信心大增。紧接着,以后几年先后有刘应典、丁世明、彭国辉等同志通过了被誉为天下第一考的司考,终于扭转了安乡法院法官青黄不接的局面。2008年底院党组决定进行职位竞争,经过三轮民主测评,本院通过司考的法官基本走上了中层骨干的岗位。

 

随着社会对法院的要求越来越高,司法公正的呼声越来越强烈。当年法官职业的自由感渐渐消失,相反案子在增多,工作的要求却越来越严,大多数当事人都已经有了移动电话,往往可以电话联系后在办公室进行送达。但我院对案件质量与效率的管理越来越细,各种责任制度越来越多,仍有部分案件需要直接送达或者留置送达。以前一个案子结了,案卷随便就可以整好,现在我成了法官,案子判决了,对案卷的整理却还要花费不少的时间和精力,检查每个地方涉及的程序、实体是否有问题,还要考虑案件处理的社会效果,及当事人对法官的评价效果和满意程度。

 

 

2007年年轻的李院长来到安乡法院后,组建了新的党组班子,采用精细化管理模式,岗位责任考评到个人。严格的考勤制度,让安乡法院面貌涣然一新。现在大家不再有清闲感,因为新知识更新快,新的文件频频出台,需要我们学,需要领会,现在办案子不仅要办得公正高效,还要注重方法策略。要让老百姓感觉到法院的亲切和法官们品质高尚与渊博的学识,感觉到在法院办事不费劲、便捷。

 

2009年案件质量与审判效率又提到了新的高度,各种制度更加细化,分工也越来越细。我们每个干警神经绷得紧紧的,压力更大了,有压力才有动力。我们每个人不得不加强道德品质修养和法律职业修养,不得不更新法律知识。这些变化无疑提升了法院的形象,司法权威得以更好的树立。

 

朋友们,你现在走进安乡法院,你会发现有热情的法警为你导诉,当你走进立案大厅,你会发现耐心的法官为当事人悉心的服务,当你走进信访办公室,你会发现来法院上访的人越来越少。因为我们每个法官都尽心尽力地办好每一个案件,在兢兢业业的履行好自己的职责,老百姓对法官信任了,也乐意用法律的手段解决纠纷了。

 

来源:安乡法院
责任编辑:粟伟
湖南省常德市中级人民法院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或建立镜像
中国法院网负责网站设计制作 网络安全和技术维护
Copyright © 2024 by www.chinacourt.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浏 览 本 网 站 推 荐 您 使 用 IE 8 以 上 浏 览 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