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接触天平,是在初中的物理课上。记得老师从匣子里小心翼翼搬出一架铮亮的天平,让同学们轮流上讲台称粉笔的重量。这对于当时的我们来说,真的是太难了。我记得当时,灵敏的天平指针总是不停地左右摇摆,我前面很多同学都失败了。轮到我时,我轻轻地拿起镊子,从砝码盒里取出一个法码放到天平的一端,然后轻轻地移动游标卡尺,指针终于稳稳地停在了正中央,“我成功了!”同学们也为我欢呼起来。这小小的天平给当时的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成就感!
后来,上高中了,政治课老师告诉我们,法律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天平。那时,热血沸腾的我,渴望自己将来也能成为法官,来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机会终于来了,1988年全省招干,法院招录新人,我没有任何犹豫就报考了,如愿以偿地被石门法院录用。拿着法院的录用通知书,来到离县城一百多公里的山区法庭工作。从此,我踏上了法庭工作之旅,开始了新的人生征程。创业之初,条件艰苦。法庭没有独立的院落,租住在区公所内不到
当激情渐趋冷却时,我才发现理想和现实之间的距离。法庭审理的都是一些小案,时间长了难免让人枯燥、乏味。乡愁的浓郁、环境的艰苦、工作的挑战,都让我为之犹豫、彷徨、动摇,有时我甚至怀疑自己当初的选择是否正确。这时,细心的院长察觉到了这一切,他语重心长地对我说:“小杨啊,你现在是法官,如果你连自己内心的天平都不能平衡,你怎么能够做天平的守护者啊?”这一席话,犹如黑夜里的一盏明灯,指明了我前进的方向。从此,我祛除了内心的浮躁不安,虚心向有经验的老同志学,向书本上学。在诸多矛盾和纠纷之间,我如履薄冰地操持着认定事实和适用法律的砝码,维护着法律天平的平衡。我明白,天平的一端是事实和法律,另一端是操守和良知,有了对某一方的偏倚,必将造成天平的倾斜。在复杂的社会中有很多看不见的“手”在干扰着,想让它向着某个方向倾斜,在这些干扰面前,我必须挡住人情之风,拒绝物质之欲,要时刻擦试心中的天平,不让她生出私情之“裂痕”,不让她长出私利之“锈斑”。
光阴荏苒,弹指挥间我在法院已工作了二十个年头。这二十年是我国改革开放,法院大踏步前进的二十年,法院的办公条件已发生了质的飞跃,法庭也有了单独的院落和办案车辆,法官的地位也越来越高。作为一名人民法官,我感到由衷地骄傲和自豪。我国的经济改革带来了经济生活的活跃,经济交往日益频繁,经济纠纷和诉讼也大量增加。随着我国民主和法律制度建设的步伐加快,我国公民的法律意识和权利意识显著增强。过去那种厌讼、非诉的态度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依法维护自己的权利已经成为社会的普遍观念。诉讼的大量增加,对中国司法机构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新的法律、法规的不断出台,案件所涉及的领域不断拓展,各种新类型案件的不断出现,法学理论的不断丰富和创新,都对法官的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法官要加强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在今天的法院,一段打官司的经历,一场普通的庭审旁听,一份值得反复阅读的判决书,一次平常的送达,无不可以成为人们感受法院社会公信度的一个渠道。在我们这个高度讲究人情的国度里,法官处于社会矛盾的风口浪尖,各种人情关系和势力,通过各种渠道向审判渗透,法官就要把握好一个度。做到不枉、不纵需要分寸,平衡各方利益更需要分寸。公堂之上,法官给予对决的任何一方以脸色、言语上的特殊,都会引起当事人对公正的怀疑;日常的生活场所,法官有不雅行为,就会招致不洁的人格非议;举止装束时髦超常,谈吐夹杂脏话,就会带来轻浮指责;交友之中,法官与行为不规范之人或有不良记录之人来往,就会背上同流合污之名。由此,法官的举止言谈和生活小节都要注意,要做到谈吐大方,装束得体,交友谨慎,业外自律。法律是社会的调节器,法官是社会疾病的疗救者。作为特殊的精英群体,法官必须具有以公正为荣、为正义献身的牺牲精神,必须具有刚正不阿,执法如山的严正品格,必须具有一身正气,两袖清风的良好节操,必须具有深厚的法学底蕴、丰富的法律知识、广泛的社会经验和高超的驾驭庭审艺术。除了这些,法官还必须具有甘于寂寞、乐于孤独的精神境界和价值追求。
从初中物理课上的真实天平,到后来执着追求的梦想天平,以及现在胸前挂着的金色天平,我一直觉得天平是一件圣物,对它有着一种虔诚的膜拜!现在,我既然已选择了法官这个神圣的职业,就应该用毕生的心血去捍卫天平的荣誉,用永不倾斜的天平来书写精彩的人生,不管在前进中有何困难和挫折,我都将永远做天平的守护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