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法院文化 > 法官风采
坚定信念 勇于担当
分享到:
作者:肖 婵  发布时间:2011-05-03 15:41:31 打印 字号: | |

 

以审判员身份进入津市法院工作刚满半年,从青涩的大学生向现实的社会人转变,曾经的理想便是所学专业能学以致用,它并没有伴着时间的流逝而消失,从我义无反顾地投身于追求公平正义的工作那天起,便开始了我人生的思索之路。

我常常揣摩,在群众心中,我们的审判离他们对公正司法的期盼究竟有多远?我常常思索,作为一名法官,我所做出的努力,能否真正让他们满意和信服?我常常追问,一名法官为法治的中国能做些什么?

“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在今日之中国,法治正成为人们共同的追求。如何做呢?唯在实践中慢慢感悟着,而我刚刚起步。

在这里,我看到了亲民爱民的形象——2000元,这在这起诉讼标的逾十万的案件中不过是个小数字,那拄着双拐的小女孩在众多的当事人中也显得那么弱小无助,当这起交通肇事赔偿案的被告无力履行,法院领导便决定挤出资金,为小女孩先垫付了2000元,帮她渡过难关。当把钱送到小女孩手中时,拄着双拐的她哭了,要知道截断双肢,经历了那么大的不幸,她都没有哭过。

在这里,我体会到了甘当人梯的表率——有这么一位党员干部,他曾主动请缨到基层法庭去工作,因为他说,“那里虽然艰苦和清贫,但那是最锻炼人、考验人、提高人的地方。”作为农民的儿子的他,将为民排忧解难视为最大的荣誉,而自己一心泡在工作中,当他高龄的母亲身患重病时日不长,得知消息的他处理完工作上的事回家,在母亲床前坐了一夜,第二天,母亲去世了。“子欲养而亲不待”,这种悲痛与内疚真真实实的在我身边上演。在这个让人有心情和时间去“深深思考”是种奢侈的年代,让我感受到人性的真实和伟大!

 

在这里我亦目睹了严谨治学的表率。在这里我自己也做到了情系群众。我第一次见到这位叫王某的人,是因为一起十七年的积怨起诉的案件,当时开庭的她50多岁,满头白头,步履蹒跚,提起十七年前因宅基地纠纷而官司缠讼,不禁痛哭流涕。判决易事了难,案件判决后我仍多次打电话给她,问执行进展,王某再次向我哭诉她的不幸,我明白,她更多的是需要一种感情上的慰藉。记得最后一次谈话是下班后,我请她坐在接待室,为他沏了一杯茶。认真倾听了3个多小时,夜色渐深,她的表情也由隐忍的悲愤转向缓和,并意识到自己的不足之处。当双方终于握手言和,我也感到一阵由衷地难以言表的轻松和愉快。其实许多的当事人或是案件,需要法官对案件投入更多的情感考虑,解法结更要解心结,每当看到当事人露出如释重负的笑容,内心充满了自豪与欣慰。

看吧,我自己也在慢慢成长,我每天经历着这些大大小小的事情,我身上有许多美德在不断的完善着、提高着。我深深的为自己所在的集体感动,为我所属的岗位感动,为我身边的人和事感动。我可以借沈从文的一句话表达:我的感情流动而不凝固,一派清波给予我的影响实在不少!因为如此,让我少了一分稚嫩,多了一分成熟;少了一分浮躁,多了一分稳健,少了一分粗糙,多了一分严谨,而改变我的正是我所遇到的一些朴实而平常的人和事……

正如我所在法院的一位前辈所说,在服务社会之中,法律人应该有悲悯之心,有人文关怀之情。的确,工作中每当看到一些旷日持久的上访,无尽的讼累表现出的尽是当事人与苦难相处,如果解决不好可能会让他们将“要说法“作为生活下去的支撑。作为一名法官,我希望能帮到他们,希望他们能与心灵平和厮守余生。香港中文大学的钱穆先生说过:“艰险我奋进,困乏我多情。千斤担子两肩挑,趁青春结队向前行。”

在当前法治建设的氛围中,我们法律人最需要的就是应一种不为利益所诱惑、不为权势所屈从、不为困难所阻挠,敢为天下先的良知与担当精神。担当于法律人而言,既是一种作风,一种能力,更是一种责任,一种使命。而我愿像在座的每一位一样,让青春在天平下闪闪发光,也坚信关于法治的梦想终将照进现实。

 

来源:津市法院
责任编辑:粟 伟
湖南省常德市中级人民法院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或建立镜像
中国法院网负责网站设计制作 网络安全和技术维护
Copyright © 2024 by www.chinacourt.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浏 览 本 网 站 推 荐 您 使 用 IE 8 以 上 浏 览 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