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没有惊天动地的优秀事迹,工作20多年来,甚至没有太多响亮的荣誉,但他却以兢兢业业的工作态度感染着身边的年轻人。他做到不办错案、秉公执法、不徇私情,赢得了当事人最真诚的赞许。
刘建华是鼎城区法院刑事审判庭一名普通审判员,1957年出生,1988年进入鼎城区法院工作,历任过书记员、助理审判员、审判员、副庭长、庭长、法警队队长、政委等职。 2009年,在刑事审判庭工作至今。他时常说,他的工作太过平凡,日复一日,琐琐碎碎,而这一坚持就是二十多年,年过五旬依然坚守在工作第一线,但当听到那些和他打过交道的当事人亲切地称呼他为“平民法官”时,一切也就释然了。
他还时常说,被告人一失足犯了错判了刑,可他的家人没有罪,也许被告人早已后悔当初的行为。所以,无论在庭审之上,还是在与当事人及其家人交流的过程中,我们除了要坚持在法律上理智对待之外,在言语上一定要把自己当做他们的朋友,要用最简单朴实的对话让他们懂得法律的允许与禁止,懂得法律的有情与无情。就因为坚持着最简单的处事原则,二十多年,他与很多当事人都成了朋友,虽然不经常联系,可心里却深深地惦记着他们。每个案件总有一天会完结,看着那些已经装订成册,准备打封存档的案卷时,心里面总有些淡淡的无法割舍的情感萦绕着。因为,他说,其实他就是他们中间的一个,他本来就如他们一样平凡普通。
同事们说,他是值得学习的榜样
二十多年里到底办了多少案件,他说,从没统计过,只是一件接着一件的办,也没有想认真统计过,那些只是数字而已,不能代表什么,真正有话语权的还是当事人,还是当事人在与自己有牵连的案件经过我们的手之后的感受,他们的感受才是对我们工作最好的评价。他以这份诚意对待所有的当事人,也用这份诚意打动着和他朝夕相处的同事们。从1999年到2008年,在立案庭工作的十年时间里,他和同事们平均每年要接访60余件案件,几乎每起矛盾与纠纷都能得到化解,很少有当事人不满意或者当事人上诉的情况。他说话很大声,节奏快,面对当事人法理表达干脆利落、条理清晰,句句简单明了,句句入脑入心。这是同事们对他工作时的评价。同事们还说,他很细心,很为年轻人着想,虽然没有获得过什么重要的特别的荣誉,但他却是他们心中的一个标杆儿,是值得一辈子学习的榜样。也正因为此,才有更多的年轻人愿意和他一块儿工作,也使得他对这份工作有了些依依不舍。
1976年到1987年在部队带兵练兵十二年,让本就大大咧咧性格的他完全适应了这种按部就班的生活。转业回到地方,选择到法院工作,完全陌生的领域,从“武”到“文”,从“动”到“静”的另一种生活方式,却让他有点措手不及。边工作边自学,这是唯一能快速提升自己并融入到工作中去的办法。只是几乎要从头开始,对习惯了在训练场上挥汗如雨的他来说,是个不小的挑战。当然,这其间的辛苦付出只有他自己知道。经过不懈努力,他拿到了法律专业专科和本科文凭,全部考试都是一次通过,而当时他已经是四十多岁的年纪了。说到这里,他脸上有一些骄傲的神情,只是这丝骄傲却令旁人羡慕。对于当初的选择后悔过吗?听过他的叙述后,明知道答案的我笑着问他,他大声笑过后,说,当然有,就是那段难熬的日子,那段总觉得自己什么也不会的日子。不过,后来就慢慢习惯了,干一行就得爱一行,爱一行才能干好一行。
一路走过来,有过经验和教训,“坐得住”和“平等沟通与对待”是他经常挂在嘴边的。坐得住,才能静下心来熟悉案情,才能有更多的时间熟悉业务。抛开法官这个称谓,与当事人平等对话,用朴实的语言、简单的法理拉近与群众之间的距离,才没有那么多隔阂,才没有那么多对立情绪。我们本就是非常普通的百姓,为什么不能用更好的方式去解决百姓的难题呢?对待他们就是在对待自己,也许有一天,我们也会变成他们中间的一个。他说,这些算不上经验的工作方法,很愿意拿出来和年轻人分享。
对于工作中的遗憾,他笑笑说,尽量做到最好,尽最大的努力去完成,所以细数下来,还没太多遗憾一直放在心上的。不过,对于如今无纸化办公的普及却有点力不从心,年纪大了,眼睛花了,电脑学不会,所以,也就只能拿笔和纸去完成书写的任务。他就是这样,毫不隐瞒,从不做作。工作再忙,他却很少像其他人一样周末加班儿。他说,阅卷、审案等等这些,看似不像体力活儿的工作,却劳心劳力,再加上,近来法官的工作压力越来越大,如果不能很好地自我调节,工作就没效率,出了什么差错前功尽弃。当然,工作时间里,他总是全力以赴,平常办公室总有人进进出出,他就抽空利用中午的时间阅卷或是写判决书,全部工作合理安排在工作日里完成。他也经常跟周围人说,懂得自我调节也是为了更好的工作,周末里应该更好地让自己回到个人的生活空间。依然那么朴实的话,依然能从他笑声和话语中感受到乐观与向上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