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这篇文的原因是同一个办公室的同事今天刚宣判完一个案子,她有点小沮丧:一个判决下来,原告的诉求没有全部支持,被告的预期又落空。为此她一下午的时间就花在解释说理上面,等到当事人心服口服的离开审判厅,她已经精疲力竭。这是非常现实的法官工作状态。
在很多年以前,我们看港剧或美剧,里面法官都是威风八面,时常一勾手指,再大牌的律师或当事人几乎都带着匍匐感在庭前向他(或她)聆听教诲,或讨教解决问题的办法。但实际上,民庭的法官对当事人的怒火都必须笑得像前台接待,什么人对我吆五喝六我都先听再说,原因无非是换位思考。
不可否认,法院作为矛盾的聚焦点,工作压力很大,但我很喜欢一首叫做《达摩流浪者》的歌:沿着这条路一直朝前走,在不远的地方就有一个路口,你可以向左转也可以朝前走,但是你不能停留。我相信,依着自己做一名好法官帮别人实现公正正义的理想,每一件案子都在记录那些真实的人和真实的事,我终会在工作和生活中寻找到内心的那个故乡。
其实,法官应该如何调适呢?
报纸杂志上有太多的形象,“躺在病床上他,渴望回到他所熟悉的岗位,那个审判台……”或是“家中的女儿嗷嗷待哺,可她依然拿起法槌,重复那句既让人敬畏更给人力量的话——开庭……对家庭有太多太多的愧疚了”等等,打住,我并非不尊重这些伟大甚至到无私的形象,只是除开工作,我们还有生活,除开生活,我们还有工作,而工作换种方式可以让我们更快乐,何乐而不为?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爱好,法官也不例外,现在的我们爱摄影,爱旅游,爱购物,爱神侃,爱养狗,爱微信,爱公益,也有爱心。私底下我们可以很“嗲声嗲气”,但又可以在庭上代表理性刚硬的符号,而且我们可以做得游刃有余。压力感,我们也能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