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生于公元989年,卒于公元1052年。江苏徐州人。宋代著名政治家和文学家。
现在,很多人对这位“中华人杰”的最初了解都来自于《岳阳楼记》,更有不少的当代仁人志士牢记文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言,并作为座右铭激励自己,培养自己的忧患意识和远大的理想、高尚的思想情操,去为国为民作出一番无愧于先贤先辈的事业。
当前,我们正处于社会主义建设的转型期,又肩负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时代需要我们以天下为己任,需要我们多一点“忧患”意识,多一点“改革”意识。正因如此,我们注重探讨范仲淹“先忧后乐”思想形成的源流,就显得很有必要,也很有现实意义。
范仲淹“先忧后乐”处世观的形成,有其孕育、发展、提炼和升华的过程。总起来说,是他所处的时代背景,所受的良好教育,以及特殊的人生经历等因素冶炼、锻造,最终形成的世界观。
一
据宋史专家程应?考证:范仲淹少年时代在湖南省安乡县客居和读书的五个年头,就是这位“济世良相”先忧后乐思想孕育的源头。他在其近著《范仲淹新传》中记叙:“岳州当洞庭湖口,湖水浩浩汤汤,澎湃而来,‘衔远山,吞长江’。很多年前,仲淹曾随后父朱文翰来过与岳州邻近的安乡县。这是个滨湖的小县,在幼小心灵中,却深深印下了洞庭的水色天光。当然,谁也没有想到四、五十年后,这壮丽风光却渲染着他为宗谅所作的那篇记岳阳楼的名文。”
程应?的这一论述,见于《范文正公集》附《褒贤祠记》卷二《文正公读书堂记》。该“记”云:“文正公少孤且贫,从其母归朱氏。朱宰澧州之安乡,公侍母偕来,尝读书于老氏之室曰兴国观者①,寒暑不倦,学成而仕,为时名卿。”
宋元年间洞庭水域广阔。安乡城关地区在那时是一幅怎样的景象呢?从元代诗人许宗鲁《中秋不见月》的诗里似可窥探:“浦市依渔火,江城傍蜃楼”。那时,范仲淹在安乡读书的兴国观耸立于鲸湖古渡,往天上看,白鹤横江如雪花飘舞,往水面看,有苍鲸喷水,犹如涨潮。夕阳西下,渔火未亮之时,往往还出现海市蜃楼的幻景。
从兴国观出土的残碑上,考古家发现过书台的珠丝马迹。范仲淹少时在湖南省安乡县鹳港②(今书院洲)读书的兴国观,有个司马老道士,看到范仲淹年少志大,苦读不懈,便热情照料,夏天伴着纳凉,冬日围炉讲古,陪着范仲淹度过了五年的读书时光(其事见《直隶澧州志•人物志•方外》。清代康熙年间的翰林、大学者张明先,在其《书台夜雨》一诗里吟咏:“胜状高楼记岳阳,谁知踪迹始安乡。”它清晰地点明了范仲淹这位“中华人杰”先忧后乐的源头。
笔者依据文献考证:范仲淹来安乡县客居读书时约十岁左右,并在此励志苦读了五年。五年时间虽说不长,但他能以古仁人志士为榜样,以济世泽民为准绳。“囊萤夜读”的车胤,这位出生在安乡车家铺的先贤,时刻激励着他;“忧国忧民”的屈原,这位游息于湖南省安乡县焦圻镇的伟大诗人,时刻警醒着他,一个胸有大志的人,就要时时以国家大事、人民的疾苦为念。在兴国观苦读时,他还有意翻阅了一些药书,观前观后采集识别一些药草。观内的司马老道问他时,他回答说:“不为良相则为良医。”如今,湖南省安乡县书院洲一带还流传着范仲淹揭榜行医、重修兴国观的民间故事。
“幼时的记忆,石上的雕刻。”少时生活在西洞庭湖畔的仲淹,所见所闻无不留下深刻的印象。洞庭潮涨,水溢四方之时,黎民在死亡线上挣扎;数九寒冬,北风凛冽之时,渔人还在波峰浪谷间煎熬;好不容易有个丰收年景,逐年加重的赋税徭役,又逼迫人们流离失所、远走他乡,等等。然则,他更看到了楚人绝处逢生的意志,与旱涝抗争的决心,伸张正义、刚直不阿的禀性。那种“不飞则已,一飞冲天”的楚文化精神,更是冶炼了他不屈服于悲惨命运的性格。这在他后来的不畏惧人生旅途的磨难,不害怕宦海的险滩暗礁,似乎都能见到水乡泽国给予他的思想上的营养,和鹤鸣九皋、声振于天的勇气。比如他的冒死直谏,能屈能伸,愈挫愈奋,三次遭贬后也毫无隐退之心,不做陶渊明式的人物。请看他晚年写的《江上渔者》、《岳阳楼记》,抒情写意,甚至写景,都有安乡这个滨湖小县的投影。身处邓州的范仲淹,这时已是五十七岁的老者。在撰写忧乐华章之时,他自然会想到少年时代,想到安乡的渔民、农人。那里有个“安流晓渡”的传说,似乎使他记忆犹新。古时那个渡口有位丐仙,有时凌晨拂开湖水,领着渔翁、田父过渡,范仲淹晨读之前,伫立高阜之上,凝视叶叶扁舟,出没波谷浪峰之间;夜晚,他心向渡口,瞅着忽明忽灭的渔火,似乎见着头戴斗笠的渔翁畏缩船头,在寒风里瑟瑟发抖。这种小时候水乡的独有体验,孕育了他的传世名篇。纵观宋代至清代志书上记录和歌颂范仲淹少时在安乡读书的近百篇诗文,仔细分析论证,可以这样认为:安乡就是范仲淹“先忧后乐”思想孕育的原始基地。
二
公元一OO九年(大中祥符二年),仲淹随后父朱文翰回到山东淄州(今山东淄博市南)朱氏老家。二十一岁时读书于长白山醴泉寺。这时,寄人篱下的他读书更加刻苦,生活更加贫困。他和一位姓刘的同学相伴,每天煮两升粟米粥,冷了,切成四块,把蔬菜切碎,加半杯醋,少许盐,烧熟当菜,就这样过了三年。这就是史书上讲的“断齑划粥”的故事。
为了见更大的世面,向名师请教,和饱学之士交游,他二十三岁时独自远赴河南商丘,上应天府书院深造。他在这里虚心向名师请教,通读儒家经典,精读《易经》和孙子兵法,顿觉眼界大开。这一时期的刻苦攻读和艰辛生活,磨炼了范仲淹坚忍不拔的毅力和不计利害得失的宽广胸襟。特别是儒家提倡的崇尚忠义,维护仁孝,仁者爱人的教育,奠定了范仲淹忧乐思想的坚实基础。
公元一O一五年(大中祥符八年)的春天,范仲淹高中进士,不久踏入仕途。嗣后三十多年的宦海沉浮,便是他努力实践“先忧后乐”处世观的时期。他开始被派往安徽广德当司理参军,管理狱讼。他当时要赡养母亲,日子过得相当清贫。后来,他调离广德时,身无长物,只有一匹马,卖了它才有了行资。过了数年,他在京城任右司谏时,江淮灾情严重,数路饥馑,朝廷派他视察灾情,安抚江淮,他马不停蹄,日夜兼程,令淮数郡“开仓廪,赈乏绝”,并且把饥民吃的“乌昧草”带回京师,让仁宗皇帝及大臣们看,恳请皇帝和朝中大臣减盛宴,去奢华,节衣缩食,体恤灾民。
进亦忧、退亦忧,因了直谏,范仲淹谪贬睦州为地方长官(今浙江桐庐一带),不到半年,就倡导修建“严子陵钓台”,向世人高扬使“贪夫廉,懦夫立”的钓台之风;赴乡梓之地苏州(任知州),他买下南园这块地方,创办苏州学府,为国育才;即使在延州戌边,抵御西夏军务繁忙之际,他考虑边寨无游览之地,也挤出时间,令人凿出花香鸟语的柳湖。总之,他不管自己升官降官,每到一地,便千方百计兴利除弊,做出几桩惠及子孙的事情。他升任参知政事(副宰相),主持“庆历新政”,大兴改革之举时,他不避风险,不畏强权,对于不称职的下属官吏,一旦查清,便毫不留情地将其姓名从官吏名册上一笔划掉,即使达官显宦,亲朋戚友从中劝说,他也坚持到底,不为所动。至今,《成语故事荟萃》记载着范仲淹“一笔钩销”的佳话。
三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范仲淹,自始至终不图个人安享。他治家也严,平日没有宾客登门,他是不准上两样荤菜的。有一回,夫人曹氏告诉范仲淹,未过门的二儿媳妇用罗绮做了一幅帐子。他一听就冒火,对夫人说:“做帐子怎能用这么贵重的物料?我家一向清俭,决不能任其败坏家风。如果她要带这样的东西过门,我就当众把它烧掉!”
范仲淹到了晚年,他儿子准备为他“治第”(建大住宅),他断然拒绝。有人要替他在洛阳买一座叫做“绿野堂”的园林,他照样不肯。并且说:“一旦取其物而有之,如何得安?”晚年,他还谆谆教诫子弟要节俭,家书中这样提醒:“老夫平生屡经风波,惟能忍穷,故得免祸。”
胸怀天下、忧乐天下的范仲淹,直到生命的最后时刻,这时有人问他对朝廷有何请求?他摇头表示:“无所请!”他死在徐州道上,入殓时连一件新衣服也找不出来。后世之人,不仅吟诵他“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千古绝唱,而且特别景仰他一生以身作则,言行一致的忧乐风范。
《岳阳楼记》是范仲淹晚年借景传情,警醒世人的抒怀之作,是他“先忧后乐”思想提炼升华的结晶。
今天,我们缅怀这位中华人杰,就是要联系自己的思想和行动,坚持从我做起,做到“矢志不渝”和“晚节尤忠”,让先忧后乐的思想发扬光大,惠及一代代炎黄子孙。
①太平兴国观系一道观,位于鹳港(今湖南省安乡县书院洲)高阜之上。范仲淹少时读书堂在此观东侧。《湖南省安乡县县志》记载:书室窗前野菊朵朵,芭蕉丛丛,每当“骤雨来集,叮咚有声”,谓之“书台夜雨”;
②鹳港,系湖南省安乡县县城北部的书院洲河,古名鹳港,东接鹳江。书院洲古名鹳港洲。
(作者系湖南省安乡县法院党组成员、工会主席)
〈作者通联:湖南省安乡县法院 何 俊 邮编:415600 手机:13975676413 电子信箱hejun.1919@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