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所读书籍简介
《资治通鉴》,简称“通鉴”,是北宋司马光主编的一部多卷本编年体史书,共294卷,约300多万字,历时19年告成。它以时间为纲,事件为目,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写起,到五代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征淮南停笔,涵盖16朝1326年的历史。它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在中国官修史书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
《续资治通鉴》上与《资治通鉴》相衔接,即起于宋太祖建隆元年(公元960年),下迄元顺帝至正二十八年(公元1368年),以编年体形式记载宋、辽、金、元的历史,共四百一十一年,是仿《资治通鉴》体例编写一部较完备的宋辽金元编年史,全书共220卷,约360万字。编者以徐?x学《资治通鉴后编》为基础,并从宋、辽、金、元四史、《续资治通鉴长编》、《建炎以来系年要录》等一百多种书中取材,凡四易稿,历二十年而成。其中北宋部分较精,元代部分较为简略。
二、自己的阅读经历
以前1998在读高中的时候开始接触资治通鉴,便如饥似渴看了一部分,后来因学业紧张,就没读了。直到2009年在常德中级法院参加工作,才重拾资治通鉴,看完了之后,便一发不可收拾。接着又读了《续资治通鉴》,看完后感觉确实不错。
三、学到的执法方法
作为一个法院工作人员,我从里面的法学故事中学到了很多执法方法。
例如:王猛严格执法的故事,“秦王坚自河东还,以骁骑将军邓羌为御史中丞。八月,以咸阳内史王猛为侍中、中书令、领京兆尹。特进、光禄大夫强德,太后之弟也,酗酒,豪横,掠人财货、子女,为百姓患。猛下车收德,奏未及报,已陈尸于市;坚驰使赦之,不及。与邓羌同志,疾恶纠案,无所顾忌,数旬之间,权豪、贵戚,杀戮、刑免者二十余人,朝廷震栗,奸猾屏气,路不拾遗。坚叹曰:‘吾始今知天下之有法也!’”。大意是说秦王苻坚从河东回来之后,任命骁骑将军邓羌为御史中丞,八月,任命咸阳内史王猛为侍中、中书令、兼领京兆尹。太后之弟特进、光禄大夫强德酗酒,横行不法,掠夺财物人口,为百姓大害。王猛一上任就拘捕了他,上奏皇帝后还未得到批示,就已经将强德陈尸街市。苻坚派使者乘快马传旨赦免,为时已晚。王猛与邓羌志同道合,斩除邪恶,纪正冤案,无所顾忌,几十天时间,被处死和判刑、免官的权豪、贵戚有二十多人,震动了朝廷上下,奸猾之辈屏声敛气,境内路不拾遗。苻坚感叹地说:“我到如今才知道天下有法律了!”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执法必须严格,才能真正树立法律的威信。要想让人民群众感叹“天下有法”,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如今,人民群众对法治现实普遍不满,法律还没有树立起威信,一些人甚至存在特权意识,作为执法者,必须严格执法,才能让人民群众感受到法治的存在。
还有李世民自我约束的故事,“高祖之入关也,隋武勇郎将冯翊党仁弘将兵二千馀人,归高祖于蒲坂,从平京城,寻除陕州总管,大军东讨,仁弘转饷不绝,历南宁、戎、广州都督。仁弘有才略,所至著声迹,上甚器之。然性贪,罢广州,为人所讼,赃百馀万,罪当死。上谓侍臣曰:“吾昨见大理五奏诛仁弘,哀其白首就戮,方晡食,遂命撤案;然为之求生理,终不可得。今欲曲法就公等乞之。”十二月,壬午朔,上复召五品已上集太极殿前,谓曰:“法者,人君所受于天,不可以私而失信。今朕私党仁弘而欲赦之,是乱其法,上负于天。欲席藁于南郊,日一进蔬食,以谢罪于天三日。”房玄龄等皆曰:“生杀之柄,人主所得专也,何至自贬责如此!”上不许,群臣顿首固请于庭,自旦至日昃,上乃降手诏,自称:“朕有三罪:知人不明,一也;以私乱法,二也;善善未赏,恶恶未诛,三也。以公等固谏,且依来请。”于是黜仁弘为庶人,徙钦州。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唐太宗因自己所器重的党仁弘贪污当死,欲加以赦免,但是认为自己以私乱法,应自我惩罚,以谢罪于天,因大臣的劝阻,没有实行,最后下罪己诏。作为最高统治者,唐太宗对法律表现了莫大的尊重,因私赦党仁弘而自我谴责,而现在很多领导干部以权压法,以言代法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而且很多领导干部不会感到任何不妥。
第三个例子是主张办案要讲证据的李道裕被任命为刑部侍郎的故事,“陕人常德玄告刑部尚书张亮养假子五百人,与术士公孙常语,云“名应图谶”,又问术士程公颖云:“吾臂有龙鳞起,欲举大事,可乎?”上命马周等按其事,亮辞不服。上曰:“亮有假子五百人,养此辈何为?正欲反耳!”命百官议其狱,皆言亮反,当诛。独将作少匠李道裕言:“亮反形未具,罪不当死。”上遣长孙无忌、房玄龄就狱与亮诀曰:“法者天下之平,与公共之。公自不谨,与凶人往还,陷入于法,今将奈何!公好去。”己丑,亮与公颖俱斩西市,籍没其家。岁余,刑部侍郎缺,上命执政妙择其人,拟数人,皆不称旨,既而曰:“朕得其人矣。往者李道裕议张亮狱云‘反形未具’,此言当矣,朕虽不从,至今悔之。”遂以道裕为刑部侍郎。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办刑事案件要讲证据。否则,我们连一千多年前的古人还不如。
四、读史对工作的帮助
《资治通鉴》偏重于政治、军事,《续资治通鉴》则偏重于政治,军事相对少一些。前者描述历史事件往往绘声绘色,后者则平直一些。
通过读史,明白了自周至元,古往今来的一些历史事件,也激发了我读明、清史的兴趣,使我在史学上的知识有了一定的进步。
《资治通鉴》的宗旨是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通过阅读以上两书,我想对自己的公务员生涯是有益的,一是树立了群众思想。“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历史上像汉、唐这些伟大王朝都是被农民起义摧毁的。其实我也是群众的一员,一定要跟人民大众站在一起,才能立于不败之地。第二是树立了国家安全的思想。居安思危,忘战必危,北宋作为一个文化昌盛、经济富裕的国家,在中国历史上文明达到了很高的高度。但是因为忽视了国家安全,掌权的上层贵族腐败无能,造成靖康之变,女真人入主中原,北宋被灭,人民涂炭,之后金元迭兴,给中华文明带来了巨大的损失。现在的国际形势虽然很久没有发生大的战争,但是中华民族正处在伟大复兴的道路上,决不能麻痹大意,轻视军事,把中华民族的前途葬送掉,必须把国家安危放在重要的位置上。第三是有很多执法的官员值得我们学习,如东汉的强项令董宣,前秦执法不避权贵的王猛,隋文帝时“执法一心,不敢惜死”的赵绰,北宋的包拯,他们身上存在着一些闪闪发光的优点,值得我们法官学习。
“以史为镜,可以见兴替”,《资治通鉴》、《续资治通鉴》确实值得一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