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华“小孝子培养工程”启动,中国伦理学会慈孝专业文化委员会计划用五年的时间,在全国培养百万4岁至6岁的中华小孝子。该工程引发网友热议,对于按计划批量生产孝子的做法,超八成的网友认为非常可笑,不切实际,只有近二成的网友表示赞同,认为孝子工程确能出孝子。
五千年的大国文明,到今天孝子居然还要靠“生产”,这不能不说是精神文化建设的一大悲哀。古训云:万恶淫为首,百善孝为先。自古以来,人们就把父母抚育子女,子女孝敬父母,看成是做人的基本道德。鸟兽尚知反哺之恩,更何况万物之灵的人类?孔子曰:“孝,德之本也。”只有孝敬父母的人,才是一个有责任心的、高尚的人。
封建时代,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儒家礼仪统领一切,孝道是封建皇权的一个齿轮,此时,子女对父母、晚辈对长辈的遵从是绝对的,不容抗拒的。因此,封建孝道有其残酷、非人性的一面,也容易滋生愚孝。可是今天,中国社会的家庭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尤其城市家庭中,“四二一”结构越来越普遍,众人众星捧月般守着一个小宝贝,加以生活优越,在这种情况下孩子不想被溺爱也几乎不可能。由此孩子便容易以自我为中心,为人自私,关心他人爱护他人的精神不足。而童年少儿时期,是整个人生阶段的预备期,在此阶段培养孩子的孝道精神,就是使孩子从小就沐浴在仁爱忠信的光辉里。长大成人之后,承继少年时期的理想和信念继续前进,则其必为正人君子,必为社会优秀分子。因此,中国伦理学会慈孝专业文化委员会对4岁到6岁的小孩教以孝道是非常科学的。
但是,将培养孝子作为一项工程来做,我是万万不能赞同的。中国伦理学会慈孝专业文化委员会计划用五年的时间培养百万小孝子,五年的时间是否科学?这百万小孝子从哪里选出,用什么标准选出?五年后,这百万小孝子是否就跟穿上“红校服”一样,有了坚实的品牌效应?是否其他没有受过培训的孩子其孝义精神就一定会比这些小孝子差?……我一直认为,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而孝义精神,则一部分来自人的天性,另一部分来自后天环境的养成。在人的天性中,有如鸟雀反哺,人人皆知父母辛劳,要尽我所能回报双亲,等到能感知这个世界之后,受家庭环境、社会环境的影响,耳濡目染,其孝道精神要么生根、发芽、成长、坚固,要么胎死腹中。所谓言传身教,不只是父母长辈,更是对全社会所有成年人的道德要求,因为你的一举一动,很可能在不经意间便被某个躲在角落的小天使尽收眼底,进而学习模仿。
我不知道中国伦理学会慈孝专业文化委员会准备采取什么样的方式来培养中华小孝子,也许他们的确能取得成功。但是五年后,这些小孝子重回社会大环境,如果孝道在社会中仍在遭受蹂躏,那么,谁来保证他们的价值观不被影响、歪曲?谁来保证培养成果得以永固?没错,教育是要从娃娃抓起,这是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的任务和责任。作为国家、作为政府机构,我觉得更应该做的是从政策上对孝道加以重视和倾斜,从大环境上加以肃清与沉淀,牢牢把握住主流文化的发展趋势和前进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