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德法院网讯 5月15日上午,信访人王明襄终于在息诉息访承诺书上签上了自己的名字。“感谢领导们不嫌我烦,还特意来看望我,现在,我的生活问题彻底解决了,没有了后顾之忧,我一定好好安享晚年,再也不上访了。”十余年来,王明襄第一次言辞恳切地作出息诉息访承诺,一件持续上访十余年、近十个部门参与协调的信访案件终于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文革期间 杀人判刑不服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王明襄参军退伍后安排在津市市某船厂工作。文革期间,王明襄加入了“湘江风雷”组织,后因派别组织冲突,在武斗过程中,王明襄与他人朝游行群众开枪,造成了一死五伤的恶性事件。事件经军管组等部门调查后,王明襄被判处有期徒刑二十年,1985年,释放回家(减刑5年)。然而,王明襄自拘留之日起一直否认开枪杀人事实,出狱后多次向各级法院、本级人大、政法委等部门申诉、上访,从未间断,并在2011年前往北京上访申诉。近两年,为自己翻案的想法愈发强烈,并多次扬言,“就是拼了这把老骨头,也要申冤上访到底”。但是,依据相关规定,此类案件属于历史老案,不宜复查处理,矛盾化解工作陷入僵局。近几年,王明襄成了津市法院立案信访部门的“常客”,从信访专干到分管院长,接访处访次数已经不低于五十次,先后三任院长接访处理、参与协调。
坚持协调 案件迎来转机
2011年初,津市法院王明襄信访案件分管负责人再次组织协调,与市委政法委、市信访局、民政局以及街道社区相关责任人员一道前往王明襄的住处了解情况。
“王明襄的生活状况令人堪忧,由于常年上访,积蓄已经花完,亲戚关系恶化。他现在一个人生活,住的是年久失修、破旧不堪的黑瓦屋,吃的是到处捡来的菜叶子,过着和流浪汉无异的窘迫生活。长此下去,必然会给社会秩序造成一定影响,一定要想方设法尽快彻底地化解此案。”津市法院信访工作分管副院长钱绪志在了解王明襄生活状况后说道。此后,该院一边做王明襄的稳控工作,讲道理,讲法律,以免其做出过激行为;一边向市委相关领导汇报案件的特殊情况,争取最大程度的政策支持。
经过多方努力,案件终于迎来转机。2011年11月25日,市联系办、市委政法委等部门再一次组织召开专题会议,市法院、市信访局、市劳动局、市房管局等部门相关负责人一起共同协商,最终形成了王明襄信访问题处理备忘录,介于案件的特殊情况,一致决定在王明襄承诺彻底息诉息访的前提下,可以为其解决“三有问题”,即由市财政安排资金为其办理城镇居民养老保险,由市房管局为其安排一套廉租房,由所属街道出资为其解决城镇居民医保。
亲属帮扶 老人再无后顾之忧
“我现在住进了新房子,装修也搞好了,希望领导们不计前嫌,以后到我这做客,我再也不提以前的事情了,再也不给大家找麻烦了。”2012年5月15日,王明襄迁到由津市房管局为其安排的廉租房后的第五日,市法院、信访局、街道、司法局、政法委以及市相关领导前往王明襄的新居看望慰问。大约40平米的房子,布置得整洁舒适,卫生间、厨房、客厅、卧室装修一新,数字电视、冰箱、洗衣机、热水器、微波炉等家具电器也一应俱全。“购买电器、装修房子都是亲戚们帮我出的钱,没用我一分钱,我从没用过这么好的东西,还很不习惯,哈哈……”王明襄高兴的说道。在处理此案期间,津市法院多方联络王的堂妹夫等亲友,试图通过亲戚朋友做思想工作,让这场旷日持久的信访“拉锯战”早日结束。事实证明此举是有效的,得知廉租房解决后,其亲友一边做劝解安慰工作,一边帮助装修房屋、购买家电,王的内心得到了极大的满足和安慰,并最终承诺不再纠缠于陈年旧事,息诉息访、安享晚年。(当事人姓名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