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第安人有句谚语:“我们要经常停下自己的脚步,来等待我们的灵魂。”身在忙碌中总觉得忙碌太漫长,闲下来才觉知,日子没数完却已过完。反思近日工作,有些许感悟,备注如下,谨防遗忘。
古语云,智者善听,善言者必先善听。与人交往中,耐心听取他人想法意见,是对他人的尊重,亦能获得善言进而完善自己。法官作为处理社会矛盾纠纷的中立者,唯有善听,将各方意见细心分析总结后才能认清事物本质。故善听是一种心境,一种觉悟,也是做好具体工作的根本前提。
要做到善听,我们首先应避免社会心理学讲的两种认知障碍,这两种认知障碍也恰恰是法官工作中可能出现的错误。
一是“投射效应”。这是指将自己的特点归因到其他人身上的倾向。把自己的感情、意志、特性投射到他人身上并强加于人的一种认知障碍。以己度人,过分地赞扬和抬高自己喜欢的人或事或自己的观点,过分地指责甚至中伤自己所厌恶的人或事。这种现象是我们应该杜绝的。
二是“晕轮效应”。晕轮效应,又称“光环效应”、“成见效应”,是指在人际相互作用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夸大的社会印象。我们对人的认知和判断往往只从局部出发,扩散而得出整体印象,常常以偏概全。一个人如果被标明是好的,就容易被赋予一切好的品质;如果一个人被标明是坏的,并被认为具有各种坏的品格。法官尤其应该避免这种态度,不能盲从,不能怀成见,应以一颗公心对人对事,以一颗谨慎之心待人处世。
那么法官怎么才能做到善听呢?我总结为三点:
其一,要善于听出当事人的请求及主张。这是当事人行使诉讼权利的主要体现,也是法官处理案件的核心问题。法官不仅要认真细致地阅读当事人的书面意见,更应在开庭审理或调解过程中给各方当事人提供平等表达自己意见的机会。法官是被动的,他要尽可能“抑己”,多听取当事人的意见,而不是使自己的意志凌驾于当事人之上。法官又要适度主动,在当事人诉讼能力实然不平等的情况下,积极创造条件给弱者一个平等说话的机会。
其二,要善于听取当事人的意见。法官的工作应当公开透明,积极接受社会的监督,这是现代社会法治发展的必然要求。法官是具有普通人性的裁判者,其司法行为对当事人的利益至关重要,故从具体的司法裁判到个人职业素养均应谨慎为之,积极听取他人尤其是当事人的意见,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其三,要善于倾听当事人倾诉。法官在日常的工作中也会遇到这样的当事人,他们有困难有委屈,而这些问题不属于法律解决的范畴,在释明法律规定后他们仍执着得来找法官,来诉说他们的故事,那么在工作之余就多听听他们的抱怨吧。
对于法官来说,善听,归根到底在于为人诚恳,保持不受污染的初心,那么在闹市繁华之中仍如深谷之幽兰芬芳有佳。正如电影《夜宴》中的一句台词:“百般算计不如一颗纯洁的心。”为人诚恳才是根本,以一颗真诚的心去对待别人,别人反馈给你的,才是一种真诚,一种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