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支作风严谨的司法队伍,这是一群一心为民的审判工作者,这是一个团结奋进的战斗集体。他们用智慧和汗水默默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了不平凡的成绩,曾多次受到上级表彰和嘉奖。2010年新一届的领导班子上任后,带领这支队伍以更昂扬的姿态续写着新的辉煌。
“同志,请坐!请问您有什么事需要办理吗?”一声温暖的问候,立刻让当事人感受到法院为民服务的热情与诚恳。这是每天都可以在津市法院的立案服务大厅见到的一幕。
司法为民、热情服务的意识增强了,端着架子、板着面孔的现象不见了,单纯办案、机械办案的现象少了……这些可喜的变化,缘于该院多措并举的队伍建设。
围绕队伍建设这一主题,今年春节上班后的第一天,津市法院便组织修订《2012年津市法院岗位目标管理责任制》。以思想工作经常化、审判工作程序化、行政管理制度化、廉政监督社会化、干警行为规范化、庭室建设正规化为管理目标,将各项工作量化成数字指标,并将总目标分解到庭,庭室把具体任务落实到人,形成法院工作大家管,人人都有“紧箍咒”的局面。同时坚持权、责、利挂钩,实行任务与绩效工资挂钩、与评先评优挂钩、与职级升降挂钩,并一月一考评,每月一兑现。今年已编发考评情况通报5期,通报问题30多条。对工作平庸的干警实行岗位调整,对政绩突出的6名干警提拔重用,解决级别待遇13人。
岗位责任制实施以来,惊喜地发现上班迟到早退现象没了,串岗、闲聊、上网打游戏现象没了,着装不规范的现象没了,法官执法文明了,法官的素质提高了,为此得到上级领导的认可,津市市委政法委还在全市政法系统推广该院上班期间一律规范着装的做法。岗位责任制度的严格落实,松散的队伍逐渐凝聚成活力四射的团队。 “队伍的问题要摸清病根,从根治起。”谢迎春院长谈及此,显得胸有成竹。
如果说健全而严格的制度是保障津市法院队伍规范和效力的有力武器,那么如沐春风的人文关怀就是津市法院队伍充满活力的秘密法宝。
津市法院很多干警是外地人,特别是近几年通过公招进来的年轻人在津市本地没有家,该院领导千方百计、想方设法帮助他们解决住房、中午吃饭等问题,重大节假日还组织他们参加登山、健身、球赛等文体活动,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工作生活环境。
一年前,津市法院新洲法庭的办公条件、干警的住房条件都很差,院领导看在眼里,急在心里,积极争取资金,如今新洲法庭已焕然一新,刚进院的单身干警也住到了单身公寓。
点点滴滴都是感动。每逢干警家庭婚丧嫁娶组织便会送上关心;每当干警家属、子女生病,都会登门看望;每次干警生日,都会送上一张贺卡、一声祝福;每位考上大学的干警子女都会发放500-1000不等的奖学金。干警们都说,这些温暖的举动让他们工作更有劲了。
这些看似细微的人情化管理,让干警的精神风貌发生根本的变化,以往那种对人对事斤斤计较,为鸡毛蒜皮的小事和同事闹别扭的现象慢慢不见了,到涉案单位吃喝等不良行为也没有了。新洲法庭湖北籍干警江海兵说:这里就是我的故乡。
津市法院是常德市规模最小的基层法院,与其他法院相比有着“先天不足”,如何让默默无闻的津市法院重新蜕变呢?上任初始,谢迎春院长敏锐地找到了津市法院当时发展的问题关键,“队伍要发展,思想是关键。”
在遵义窑洞里、在红色歌声中,干警的情感更纯粹;在一次次的帮扶慰问中,在无数次的巡回办案里,干警的情感更真挚;在无数先进、榜样的示范下,干警创先的意识更浓了。
这支队伍里有轻伤不下火线、左手骨折后仍坚持工作的纪检组长瞿长军;有60多岁还和青年干警一道全国各地外出执行的退休干警庹先明……
近年,来津市法院的审判工作、文化建设、创先争优等各项工作得到全面推进,2011年被评为全国法院立案信访窗口建设先进单位、全省无执行积案先进法院,常德法院“五个一流”工程建设第一名。最近又被推荐为“全省优秀法院”。
“我们所取得的成绩不足为炫,仍有很多工作需要改进和创新。”面对荣誉,津市法院领导始终有着清醒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