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的天空,片片乌云划过,风拂过脸庞,沁入丝丝凉意。雨中,政工室一行三人顾不得有些恶劣的天气,带着书包和一整套的学习用具,下乡去看望一群特殊而又普通的留守儿童。给这些留在家乡缺少母亲的照扶、父亲的关爱的小候鸟们,送去些许特别的微薄的爱,充实她们只有祖父母和双亲来自远方的叮咛、老师教导的生活。
阳光般的微笑
驱车来到位于县城东南角的道河乡,在乡政府干部的帮助下,找到了乡中心小学的两名品学兼优却又家庭困难的留守儿童。
站在我们面前的,是两个肤色有些暗黑的小女孩,束着简单的马尾,微埋着头,着的衣衫稍显脏旧,小手攥着衣角。与老师简单的交谈中,我们得知这是一对姐妹,虽是瘦小,但她们却已经是五、六年级的学生。她们父母离异,父亲久病几乎丧失劳动能力,可还是拖着病身外出务工,赚得微薄的工资贴补家用,年迈的爷爷奶奶便带着她们靠低保艰难维持生计。若没有义务教学体制免除了她们的学费,各种爱心人士和单位的接济,她们的学业都难以为继。陈主任把书包先后送到小姑娘的手中,并留下了我们三人的电话,嘱咐她们如有困难可再联系我们,必会力所能及的帮助她们。小姑娘仰起头,或是收到新书包的欣喜,或是感受到我们的关爱,阳光般的微笑在她们脸上绽放开来。
再一次相遇时的开朗
时隔四个月后,我再次在永丰乡中学见到了读初一的小英子,与上次送慰问金见面时不同的是,她一眼就认出我来,不再那么拘谨,腼腆的冲我微笑。
小英子是非婚生女,母亲生下她便离家出走至今未归,父亲自她六岁时一别后再无音讯,祖父母重男轻女便弃她不顾,将在襁褓中的她丢给了半身瘫痪的外婆。于是祖孙俩便一直靠周边邻里的周济和政府的低保,相依为命。在别的同龄小朋友还在父母怀中撒娇时,英子便一肩担起了照顾外婆的责任,幼小的身影穿梭于学校和家之间,在学校认真学习自强不息,在家“持家”做饭,准备祖孙两人的一日三餐。
正是由于小英子的懂事和自强,让我对这个小女孩分外的亲近、怜惜。没想再见时,她还能记得我,虽是简单的几句话,可看见她能慢慢敞开心扉,并愿意走近我,这让我全然忘了一天奔波于各乡镇的倦劳。
温暖的陌生来电
周六,在家中接到一个陌生来电。电话那头,是一位老者,起初他询问我是不是法院的尹艳艳,我有些错愕,应答是。随即电话里便传来连串的感谢声,我顿时懵了。老者告诉我他是小志娟(周五下午帮扶的留守儿童)的爷爷时,我才霎时明白他的身份。他把我当成邻里一样絮叨,并一再强调,我们此行对小志娟的影响颇大,自6岁被母亲遗弃后,父亲又被迫外出谋生,小志娟就变得内向,欢颜笑语也变得少了,朴实少语的祖父母对此也无措可施。志娟自周五和我们聊过天后,回到家便迫不及待的与祖父母分享,乐个不停,对于我们送去的书包和学习用品也爱不释手。
结束通话,纵没有华丽的辞藻,在这个寒风四起的深秋,我心中倍感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