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透过浓浓的雾气照在窗前,让被冷气包裹着的大地有了些许暖意,是个难得的晴天。作为院青年志愿队中的一员,今天我要随志愿队去崔家桥镇敬老院慰问孤寡老人。
一上班,将鱼、肉、大米、食用油等慰问品搬上车,刘主席便带上我们志愿队一行人出发了。
走完平坦的汉寿大道,车行在热闹而拥挤的319国道上,绕了一弯又一弯后,进入村道,一座长满竹子的小山映入眼帘,车速慢了下来,敬老院到了。
敬老院朝山而建,整齐的平房一字排开。院长和两个工作人员早已等候在门口,欢笑着将我们迎进门,一边给我们介绍敬老院的基本情况,一边帮着将慰问品提进屋里。从院长的介绍中得知敬老院住着20来位老人,大多无儿无女,仅有几位是儿女长期在外打工,生活难以自理才到敬老院的。
敬老院里除了老人,只有几个工作人员,平时很少有人光顾,我们的到来,老人们很是欣喜,但由于老人们与外界打交道不多,见到我们这些陌生人,都躲躲闪闪的。院长安排工作人员在活动室泡上了茶水,要老人们和我们聊聊天,但应者寥寥。
在我们的一再招呼之下,和我们拉家常的多了起来。缺乏子女关爱的老人们,辛劳一辈子,难得有人坐下来听他们倾吐生活中的酸甜苦辣,老人们的话语渐渐多了起来。
张爹爹是个种菜能手,讲到自己种的萝卜个大、汁多,就禁不住要拉我们去参观他的菜地,还强烈要求我们留下来吃午饭,要我们尝尝他的绿色蔬菜。
刘奶奶的儿女都在广东打工,几年没有回来过年了,早些天大儿子打电话来说,今年回来过年,到时候接刘奶奶回家,刘奶奶那个高兴哟,和我们说了一遍又一遍。
......
不经意间,竟快到午饭时间了,为了不给敬老院增加负担,我们婉言谢绝了院长和老人们的盛情,踏上了归程。
老人们依依不舍,送出门来,并一直跟随车辆前行。
“等一下,停车、停车!”这时,一阵喊声传来,司机停下车来,只见张爹爹提着一个塑料袋边挥手边小跑过来。
“我种的红薯,甜得很咧!小妹子,你拿回去尝尝!”老人将塑料袋递给我。
“谢谢!你们留着自己吃吧。”我推辞着。
“看不起是啵?只有二、三斤,我自己种的,又不是贵重东西。”老人生气了。
迟疑片刻,我接过了袋子。确实如老人所言,红薯不重,最多三斤。
坐在回来的车上,向来爱说笑的我,没有参与大家的谈话。还沉浸在与老人们的离情别绪中,脑海里不停闪现着的是老人们印满生活沧桑的脸和送别我们时不舍的神情。
“我还要来看你们。”我暗自对自己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