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清明节,“传递亲情,传播文明”,这是对清明节日意义的经典诠释。节日期间,怀着感恩的心,祭奠亡灵,追忆先祖,默念曾经的美好,忏悔昔日的愧疚,感受亲情的厚重,追寻人生的真谛。所有这些,清明节,国人在行动。
因为偷食禁果,上帝将亚当与夏娃赶出伊甸园,赶到尘世,让他们受苦受累,接受惩罚,于是繁衍生息有了人类,这是《圣经》之《创世纪》关于人类起源的记载。女娲用黄土和水,仿照自己的样子造出了一个个小泥人,她造了一批又一批,觉得太慢,于是用一根藤条,沾满泥浆,挥舞起来,一点一点的泥浆洒在地上,都变成了人,这是我国古代关于人类起源的传说。因为爱,因为缘份,男人跟女人结合在一起,生生不息,代代相传,人类因此得以延续。人之区别于动物的社会属性在于思想与情感,亲情则是人类情感中最基本、最朴实、最重要的感情。清明节,亲情应更浓,节日文明的传播就是亲情的演绎。清明节,亲情或许更沉,因为无论怎样怀念逝去的亲人,念想再也无法交流,遗憾再也无法弥补。
斯人已去,逝者不再。抚今追昔,反思现实,亲情在每个人心中究竟占有多大份量?面对物欲横流、利益冲撞、纷争不断的现实生活,亲情又经受着怎样的煎熬?
夫妻因为性格差异、家务琐事、个人得失等争争吵吵、大打出手,反目成仇,最终分道扬镳;父母离婚视未成年子女为皮球踢来踢去,任其流落街头;兄弟姊妹因继承父母遗产锱铢必较,情面全无,对簿公堂;父母老无所依被迫与成年子女官司裁断;孙子为拆迁补偿费分配将爷爷告上法庭,无长无幼,无视亲情。这些虽属个例,但对社会、对家庭的负面影响不可低估。“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难临头各自飞”。在物质诱惑、利益冲突面前,亲情早已动摇。在生活窘迫、人生坎坷面前,亲情常常难以为继。
亲情都去哪儿了?亲情在生者与逝者之间应当永存,清明节,国人在寻找;亲情在生者与生者之间不应被忽略,国人更应警醒。乌鸦尚且懂得反哺,狗能忠实于它的主人,人不能忽略亲情、淡化亲情、没了亲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