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续三天下乡跟拍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十个工作组分别在不同的点村,我在崔家桥镇的好几个村落之间来回的跑,忙碌而又充实。
我跟着李院长的车前往油草冲村。满眼的春耕绿意,崔家桥真是个好地方,有平坦的耕地,也有起伏的丘陵,随处能看到清浅的池塘,真是有田有土有山有水有声有色,一派世外桃源的景象。
乡下的羊肠小道自有一番颠簸的乐趣,只可惜窄了点,途中与其他车辆“狭路相逢”,李院长手一挥:“让群众的车先过去。”曾师傅贴着田坎缓缓倒车,差一点就滑进了田里,对面车上的人冲着我们招招手:“谢谢你们让路!”心里顿时有劲多了。
目的地是油草冲村,李院长下了车直奔村委干部的家里,详细咨询村里的情况。当得知留守老人张大爷一直都靠砍柴为生,家境比较困难时,李院长马上提出去探望一下。
到了张大爷家,李院长嘘寒问暖,戴庭长马上扎起袖子给张大爷劈柴。张大爷说:“不要你们砍,小心伤到手。”
戴庭长可丝毫没有停下来的意思:“你这么大年纪都能劈,那我们肯定也能行。”
跟着戴庭长劈柴劈得正起劲,匡师傅又把我接到连家坝。
到了连家坝,远远就看到张党组站在一个水泥砖作坊的棚子里和年轻的工人小伙聊得正欢,都顾不上他自己受伤的腿。我赶紧小跑着过去,他们从生产成本聊到销售价格,从销量聊到利润,连人家小伙子的终身大事都关心起来了,张党组幽默的玩笑话把小伙子闹了个大红脸。
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我又来到了花山口村委会。镇政府的同志邀请杨党组参加这里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动员会”。杨党组听得很认真,将村里留守老人的人数、党员的人数等情况,详详细细的记在了本子上。
会后,乡亲们一定要留着我们吃农家柴火饭,我们一行人见盛情难却,只得恭敬不如从命了。
香喷喷的锅巴稀饭,纯天然的柴火菜,我吃了整整两大碗。放下碗筷,来到院子里,王师傅轻轻的喊我过去:“嘘,小声点,快看。”
顺着他手指的方向,我看到一只,哦不,是两只,两只矫健的燕子来回的在屋檐下飞,一会儿又不见了。
“燕子在干嘛?”我问。
“看他们嘴里,衔的是不是泥巴?他们在砌窝呢。”
“就那么一小点一小点的运,得多久才能做成一个窝?”
“谁知道呢,反正只要坚持,就一定能成功。”
望着田间地头青翠的秧苗,燕子在我头顶盘旋飞过,我若有所思。党员干部与群众的关系,不是讲几句空话就能一蹴而就的。我们这几天的下乡实践,正如农民插秧,燕子衔泥,不能靠一时半会的心血来潮,而是得一点点、一滴滴和群众耐心的沟通,细致入微的、落到实处的去了解、去关心乡亲们。天长日久,秧苗生长吐穗,燕子筑窝繁衍,而我们一次又一次和群众们的交流,也必将给祖国的安定和谐筑出一个强有力的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