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法院文化 > 法官风采
清明望重阳
分享到:
作者:刘方银  发布时间:2014-05-06 14:24:49 打印 字号: | |
  一年总有那么几个日子让人惆怅,让人忧。清明算一个,重阳是另一个。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每逢重阳之夜,这首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总是情不自禁的涌上心头。正如帕斯卡所说的那样:“正如本性是人的第一习惯一样,习惯也是人的第二本性。”不知是重阳节让我记住了这首诗,还是这首诗让我记住了重阳节。总之内心的思归之情在此刻显得尤为迫切和精诚。想念小时候放学回家叫一声妈的时光,想念和小伙伴们一起去野外”忙乘东风放纸鸢”的欢欣,更想念一家人在田间地头在“稻花香里说丰年”的温馨。因为遥远的距离,所以更增添了一丝凄美;因为朝思暮想的父母,所以更多了一层离愁别绪。

  那么说起重阳佳节,我们就不得不来探讨一下她的本源了。或许随着时光的流逝和时代的发展,重阳佳节已在市场经济的洪流中淡去了昔日形式的浓妆,却留下了丰富的精神内涵,代代相传,永无止息。

  众所周知,农历九月初九为传统的重阳节。因为古老的《易经》把六,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月日并阳,日月均逢九,两阳相重,故名“重阳”,又称“重九”。魏文帝曹丕曾在《与钟繇九日送菊》书中说“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而且早在战国时期,屈原就在《远游》中写到“集重阳入带宫兮,造旬始而观清都。”在《离骚》中写到“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菊之落英。”重阳节的来源由此可见一斑了。

  当然这只是冰山一角,伴随着她流传的故事也有很多了。比如“登高辟邪”说, “戚夫人侍女出宫,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求长寿”说, “陶渊明辞官归隐”说,“孟佳落帽”说等等不一而足。而流传至今最受欢迎的的当然就是登高思亲了。说起登高,那还真有一个很合乎自然规律的解释呢。在《易经》中一.三.五.七.九为阳数,九为阳数之极,称为老阳,九在卦卜数术是代表由盈而亏,由盛转衰的不吉之数。重九是“阳”子登勤之日,地气上升,天气下降,天地之气交接。古为避不正之气,故必登高。可见古今同为登高,含义却大相径庭。而思亲之意渗入重阳节当然也就自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始了。在漂泊羁旅他乡之际寄予了自己深切的思念,情真意切,掷地有声。真心愿望那高山上的白云带去自己的祝福和思念。诚然时值此日,凝望着天际之郎朗明月,看着无尽之夜空繁星点点,思亲之情油然而生。想念故乡忙碌的亲人,想念故乡的一山一水。仿佛此时的他们也像天边的星星正在微微的向自己颔首,灵敏的嗅着自己的气息。

  身为他乡的我来湖南已经近一年,离开父母的日子,充满了思念。昔日的儿时的欢乐也正渐行渐远。总盼望着回到自己的家乡,再爬一爬那充满岁月痕迹的大树,再到田野里看一看那“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的喜悦,再偎依在父母的身旁陪他们聊起那远方的轶人趣事。而此时的我,脑海里总是翻滚着少年时代的记忆。我想起了在《金黄的大斗笠》里弟弟和姐姐的纯真欢乐的笑声。想起了他们在那苍茫的草原上梦想在尽情的驰骋,那风风雨雨都成了他们命途中美丽的点缀,花花草草都成了他们童年的乐园。他们用自己淳朴的话语展现了童真无邪的少年生活,一幕幕都是那么的令人陶醉,令人向往。一举一动,一言一语都渗透了浓浓的手足之情。我想起了朱自清的《背影》里,年迈的父亲送儿子时的拳拳深情。想起了那一个长长的站台,也不知在这里洒下了多少离别的泪水。那是一个令人伤感的地方,望着父亲迈着蹒跚的步履为自己买水果,而后又送到站台的艰辛和不舍,作者的眼睛湿润了。为了自己的孩子,他们辛苦了一辈子,而在送自己出远门之时又是那样的无微不至,一切都为自己的孩子安排妥帖周到。不会让自己的孩子受半点劳累。那一个个细节,再加上父亲看着列车走时那望眼欲穿的眼神,让我每次读到这里感动的泪水便湿润了双眸。真的为他有一个这样的好父亲而暗自祝福。内心的父亲的背影又一次在自己的脑海了闪现了。回到现实的我依然站在毓秀湖边,静静的望着湖面的波纹在月光的照耀下,分外妖娆,美丽动人。迎面阵阵风吹来,让我感受到了秋之来临的萧索和落寞。那一枝枝繁茂的绿叶早已淡去了“夏花之绚烂”的美丽,也许她是担心花叶会禁不住秋霜之寒,所以在泥土里为之蓄积力量和精气,酝酿来年的绚烂。也许他是为了洗去一季的尘土,整装待发,为新的明天铺下坚实的道路。此时的我不为秋之凉气而有“自古逢秋悲寂寥”的感慨,却只为思念远方的亲人而愁绪满怀。想象此时的他们或许也在思念自己,正掂量着这是我不在家的第几个重阳了。在他们饮菊花酒,佩茱萸之时也时时放不下自己,正想着等那一天我回去了,又要嘘寒问暖,讲一些亘古不变的话题,准备一些好吃的了呢。可怜天下父母心啊,他们为了自己的儿女付出了青春和年华,尽管尘世已剥蚀了他们的年龄,皱纹已爬满他们的额头,岁月的寒霜已染白了他们的双鬓,或许已经有了老泪纵横的韵味。却依然在为儿女们做出自己的努力,不管日子如何的艰辛,不管年华如何的苍老,只要自己的儿女幸福快乐,他们就心满意足了。他们用“春蝉到死丝方尽”的毅力为我们吐出最后一根丝。想起他们那林林总总的无微不至的关怀,感激的泪水总是在眼眶里打转。

  还记得余光中的那首《乡愁》吗?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年少离家,与母亲书信往来,浓浓的乡愁寄托在小小的邮票上。长大后,为生活而四处奔波,与爱人若即若离,船票成了寄托乡愁的媒介。到后来,一方矮矮的坟墓将作者与母亲永远分开。世间还有什么样的离别比死别更令人断肠的呢?那就是乡愁,由此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到了家国之思。但不管怎样,那一方家乡心灵的净土依然埋藏在作者心底。

  还记得杨衡在《九月》里写到的“不堪今日望乡意,强插茱萸随众人”吗?正是强勉着眼中的泪水,望着归乡的路,久久的徘徊踟躇,多么希望能有一只归鸿带走自己满腔的思念,给远方的亲人送去自己最真诚的祝福。纵然相隔千里,却也有“天涯若比邻”的感觉。满载着亲人的思念,他沉浸于菊花插满头的旅思之中了。如果说这还有点逊色,那么邵震的《九月登玄武山旅眺》则饱含了诗人辛酸的泪水。“九月九日望遥空,秋风秋水生夕风;寒雁一向南飞远,游人几度菊花丛。” 重阳节这天,天朗气清,惠风和畅,水在秋风的吹拂下也荡起了阵阵涟漪,一如自己的思念之情落入水中激起的波纹。望着天边南去的大雁,思念之情更加急切。看见动物都能自己的家乡和亲人团聚,自己却只能在菊花丛中徘徊,满载着思亲之情的菊花,此时似乎也在脉脉含情般的诉说着温馨的话语。一如秋天的落叶满载着眷恋,沉睡在泥土里,等待着来年的生机勃发。

  去年潇湘重九时,满城寒日尽思归。不管身处何方,总有一颗心牵着家乡,系着亲人,似有“剪不断理还乱”的乡愁。如今身处基层法院,一颗归家的心却时时牵挂着家人。但我明白此时的我不应该一味的“还似今朝歌酒席,白头翁如少年场”般的惆怅。而应该把此情投入到当下的生活事业中去。多一点“峨眉自有主,年少莫踟躇”的坚毅。等待着锦衣还乡,袍笏加身之时 “玉杵捣成绿粉湿,明珠颗颗唤郎尝”的惬意。
来源:临澧法院网
责任编辑:马建平
湖南省常德市中级人民法院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或建立镜像
中国法院网负责网站设计制作 网络安全和技术维护
Copyright © 2024 by www.chinacourt.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浏 览 本 网 站 推 荐 您 使 用 IE 8 以 上 浏 览 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