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绍军,第十、十一、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湖南省常德市阳光孤儿院院长,他也是500多个孩子的“爷爷”。1996年,在政府和社会各界支持下,他独资兴办了有“神州第一院”之称的阳光孤儿院。近二十年来,孤儿院已将500多名孤儿中的300多名孩子培养输送到社会。杨绍军曾获国际慈善组织爱心工程奖、首届中华慈善奖、全国道德模范、全国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
从“及人之老”到“及人之幼”
改革开放后,杨绍军通过养猪、酿酒、汽车修理、汽车运输和开办汽车驾驶学校等逐步有了一些财富积累。“我自己是吃过苦的人,看不得别人受苦。”1982年,他开始赡养7位孤寡老人,从此走上了他的慈善之路,这一走就是14年。
老人去世,他就像儿子一样,给老人们送终。1995年,杨绍军送走最后一位老人后,心里头觉得空落落的。
一次,杨绍军偶然遇到一个遭路人殴打的流浪孤儿。他想,“要是能帮孩子一把,也许我能改变他的一生。”1996年3月,杨绍军卖掉自己的小酒厂,借了16万元,建起了常德市阳光孤儿院,首批收养了26名孤儿。
杨绍军说,孤儿院之所以取名为“阳光”,就是希望让孤儿能像其他正常家庭的孩子一样,享受党的温暖阳光,茁壮成长。
来自澧县的孤儿秦娟(化名)和出生于安乡农村的孤儿谢荣(化名),都从小就失去了父母,先后来到孤儿院。在这里,他们不仅吃得饱,穿得暖,有学上,“杨爷爷”还给了他们浓浓的爱。
孩子们读书很努力,很争气,秦娟考上了湖南师大,毕业后又考上了中国最高学府的公费研究生,现在已在大洋彼岸工作;谢荣到师大读本科、升硕士,开启了自己充满阳光的人生之路。
孤儿李夹(化名)12岁开始流浪。进院时他经常尿床,杨绍军听说吃狗肉能治这毛病,就买来狗肉炖给他补身子。李夹慢慢养好了身体,还像哥哥一样照顾孤儿院的弟弟妹妹。后来,品学兼优的李夹考上了澳门科技大学。正当他的学业之舟一帆风顺之时,命运的不幸再一次降临在李夹身上。2005年,他突发肾功能衰竭。杨绍军连夜赶到澳门,与学校一起把李夹接到中山医科大学附属五医院进行抢救,千方百计找到肾源为李夹换了双肾,再一次把李夹从厄运中拉了回来。
孩子成才最重要
孩子们因为失去父母,有的流落街头,有的在家饥一餐饱一餐,从来没有享受过家庭的温暖,入院时普遍都营养不良。
“这么大的肉包子,”杨绍军用手比画着,“一顿吃12个,大碗的米粉,一次吃3碗。这些孩子刚来的时候都是狼吞虎咽。”
“仅仅让孩子们吃饱穿暖是不够的,他们未来的路还很长。”杨绍军常说,“把孩子养大并不难,难的是怎样教育孩子,让他们成才。”
阳光孤儿院每年平均支出500多万元,80%都用在教育上。孤儿院有电脑室、图书室,操场、篮球场,还有健身房、练功房。杨绍军聘请了30多名有爱心、有奉献精神的工作人员照顾孩子们的生活起居,配备了辅导和管理文化学习的老师,还请了兼职教师,教孩子们美术、书法、音乐和舞蹈等。
从2008年暑假开始,杨绍军把他的爱心延伸到了高墙之内,他先后6批无偿收养了全省17所监狱50多名犯人的特困未成年子女67名,这些孩子中已有20余名从大、中专毕业,进入了社会。
“青少年时期的经历,对人性格的塑造、人的一生都有决定性的影响。孤儿往往有自卑、孤僻、对社会不满等一些心理问题。”杨绍军介绍道,“孤儿院收养过60多个父母在服刑的孩子,这些孩子比较内向,有些对社会、对父母都有仇视心理。不把这些心理矫正过来,将来进入社会,就有可能触犯法律。”
杨绍军经常带着孩子们到监狱去看他们的母亲,也请监狱的干警带着孩子的父母来孤儿院看孩子。
18年来,杨绍军从全省老、少、边、穷、灾区收养的孤儿和服刑人员的子女共526名。其中,孤儿院培养了研究生10人,大学、大专、中专生200余人。
为弱势群体发声
“我所提交的建议,基本都是围绕弱势群体。”作为全国人大代表,杨绍军时刻注重关注弱势群体,并开展调研、走访、慰问。
杨绍军在两会上建议,关注高墙外的留守儿童。“在我们国家,一直有一个特殊群体,游走在社会底层,游离在社会关注、救助和帮扶的边缘,他们就是服刑人员的未成年子女。”
“与广大农村的留守儿童相比,服刑人员的特困孩子有着与其年龄不相应的精神负担、社会压力、心理承载和经济缺失。”杨绍军建议政府建立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帮扶工作长效机制,明确由司法行政、民政为主管部门来履行应有的职责,在有条件的地方,可由民政部门牵头兴建集中收养福利机构。
期盼司法 越来越“阳光”
杨绍军经常受邀参加湖南各级法院组织的“公众开放日”和旁听案件庭审等活动。“通过这种形式能够更好地了解法院工作、了解法官调处纠纷的不易。”杨绍军对于法院的司法公开很是赞许。
“常德中院对减刑假释案件实行‘阳光司法’的做法值得肯定,对于中央政法委、最高人民法院和省高院的相关规范性要求落实很到位。”杨绍军在一次旁听庭审后认为,法院通过从庭前公示,到邀请人民陪审员参审,并邀请人大代表旁听,再到接受社区矫正机构工作人员的询问和建议,不仅有效地维护了罪犯的合法权益,也充分体现了公平公正。
“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这一目标为人民法院的工作指明了方向。推行‘阳光司法’,促进司法公开,则是人民群众感受公平正义的一个重要途径。”在杨绍军看来,很多法院推出了系列“阳光司法”具体举措,希望这样的措施越来越多、越来越完善,通过向社会公众开放等形式,公开司法审判工作,让全社会更多地了解法院、了解审判,把法院的各项工作置于全社会的监督之下,让司法公正在阳光下实现。
人民法院报7月26日7版头条
链接:http://rmfyb.chinacourt.org/paper/html/2014-07/26/content_85496.htm?div=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