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法官辛不辛苦?这样的问题对于总认为机关工作就是“一杯茶一包烟一张报纸看一天”的大多数人而言或许不屑。进入法院三年,不管是久经沙场的前辈,还是跟师学艺的“新兵”,没有人会说做法官不辛苦!顶着案结事了的压力,听着诉讼双方的指责,做着有用无用的调解……我们既非先知,亦非圣人,更没有超凡脱俗的仙风道骨,社会却把最激烈、最尖锐的矛盾集中于此。我们只不过是普通的法律技工而已,疲惫了,厌倦了,还是会笑问自己坚持什么?或许是一瞬间挽救公平正义责任感的自我膨胀,或许是一辈子对法律爱恨纠缠却又心有不舍的柔弱情怀,又或许是那么一点点深埋心底却又不十分确信的理想主义初衷,让我们的内心依然强大!强大到足以排除在送达中遇到的抵抗和阻挠,忽视在保全调查中遭到的反感和冷漠,扛住在疑难案件审限倒计时下的纠结和焦虑,直面在矛盾激化案件审理、执行中的纠缠和危险,坦然在息诉息访工作中受到的冷眼和嘲讽!
在处理案件的过程中,我们总会听到这样那样的不满,“反正都是你们说了算”,“肯定你们收了对方的好处” ……这时候,不管你讲法也好,说理也罢,被判败诉的当事人就是偏执于自己的信条:没钱赔、没责任!我们对法律的解释为什么总是显得那么无力、苍白?这常常让我反思,是不是我们的粗糙和急切,造成我们自己撑不起法官职业的尊荣感?是不是我们以“官”自居、自恃自大,让普通百姓不敢奢望法治的春天?如果法律是冰凉的,我们是不是可以用温暖的方式来传递它,让法律也带点儿温度?
2013年9月11日,庭里接到一起在校学生聚众斗殴致人重伤案件。两天后,伤者的父母向法院提起刑事附带民事诉讼,要求参与斗殴的32名未成年人及其法定代理人共同赔偿损失160多万元。之后的每一天,伤者的父亲都会早早地来庭里,询问办案进展,倾诉内心愤怒。我们分明看到一位悲伤的父亲,被迫用怒火撑起绝望的心跳,他说,“我要为儿子讨回公道啊,就算以命抵命!”
因案情重大、涉案人数众多,庭里决定下乡送达起诉状、应诉通知书,并逐一了解情况。之后的一周里,一波接一波的家长跑来办公室,进门第一句话就是“动手打他的又不是我儿子,凭什么要我们赔钱?!”接连几天的法律宣讲丝毫动摇不了家长们没责任、不赔钱的偏执,伤者父母追责态度坚决,调解陷入僵局。
为了解案情,庭里决定前往医院看望受伤的男孩,就在进门的瞬间被惊呆了:一米七几的男孩满身插着管子,毫无意识,瘦得只剩下皮包骨头。那一刻,我们理解了一个父亲的悲伤、愤怒、决绝。接下来的的调解工作,我们不再多讲法律,而是从人道主义出发,希望家长们去体谅一个父亲的丧子之痛。意外的,大家的内心都柔软下来,不再说“为什么”、“凭什么”,而是“我们理解”、“我们尽量”。内心温暖了,法律也会暖的!
于我而言,法官职业只有短短28年了,但这毫不经意却一晃而过的28年也是我的一生,我把最美好的青春、最沸腾的热血、最虔诚的理想都交给了审判事业,有点儿悲壮却倍感珍惜!正如同行所言,“如果我们坚守这份职业,我们会一直遇到某些‘敌人’,用他们的论调有意无意地影响我们最初的坚定”,但我们一样会充满信心、温暖地坚守下去,因为,这是我们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