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吧,谭庭长,你说的你做的,我都明白了,这些日子给你添麻烦了。”历时半个多月,曾某终于决定服从判决。
事情得从一纸判决说起。2010年误入传销组织的曾某向原告龚某借款两万元,并出具了借条。2012年2月,安乡法院就原告起诉被告曾某借款事实判决曾某偿还原告龚某借款两万元。判决生效后,曾某并没有立即履行法律义务,原告龚某无奈向法院申请执行,安乡法院依法启动执行程序对曾某的银行存款予以冻结。曾某多次到该院信访局申请再审,第一次,因曾某人在外地,以没有收到判决书,送达文书有瑕疵为由委托其妹妹到法院信访局要求再审。接访的立案庭庭长谭淑君立即联系承办法官,调出曾某亲笔签收判决书的送达回证,并拍摄照片用微信发送给曾某本人,曾某承认该文书系本人亲自签字签收。第二次,曾某又就庭审中确认的事实提出再审,谭庭长再次联系承办法官及书记员,对开庭笔录以及已经归档的案卷全部予以重新核实,并组织双方当事人对该案事实证据予以重新确认,查明其欠款事实以及实际损害,并告知曾某该判决事实清楚、法律适用准确,无法启动再审程序。在铁的证据链面前,曾某的态度终于缓和下来,意识到自己多次上访是内心不愿面对已犯过错,当即告知接访多次的谭庭长,自己已经接受事实,一定及时履行她该承担的法律责任。谭庭长终于松了一口气。这是她愿意看到的,也应该看到的,每一次上访事件的处理结果应该是当事人的真心息诉。
就信访工作而言,法官要做的不仅仅是安抚上访民众的激动情绪,更应该从案件事实本身着手,最充分地利用司法资源做好民众的法律解释工作。法院是司法公正的最后一道防线,这道防线守不住,人民群众找不到说理的地方,那社会就会变得无序,法院信访工作对民众信任司法,有着重要的法治意义。
谭庭长说,信访工作如同利刃,挥得好,可以斩断法治进程中的乱麻和荆棘;挥得不好,那便是司法本身承受不起的伤痛。
信访工作其实一直在摸索中前进。信访工作者所面对的民众形色各异,但是都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他们都带着对司法本身的怀疑来寻求解惑。因此信访接待也变得小心翼翼,在社会形态复杂的当今,甚至颇有摸着石头过河的意味。作为女性信访工作者,谭庭长更是坦言这是一份令人“心惊胆战”的工作,但是她也要撑起这“半边天”。她说,她已经慢慢适应这种挑战意味颇浓的状况。面对酒后闹事的醉汉,对法律一无所知的老人,情绪激动的刑事案件受害人,确有冤屈的当事人……她已经能应付自如,或者默默倾听,或者明理释法,或者积极联络各方情报信息,甚至把管不到的、能辗转帮上忙的事物都一杆子揽上。她说,如果他们自己能解决也不至于舟车劳顿跑这么远来寻求帮助,能帮得上就不要怕麻烦,因为信访工作本身就是一项全能工作。她也碰到过一些不太懂的规章制度,尽管基层法院面对的当事人类型单一,但新的制度和法律出台也需要不断学习。谭庭长指着桌上厚厚的一摞法律文书说,别看我搞了这么多年的信访,其实我依然需要不断地摸索,遇到自己也不懂的那就必须要查资料了,我们必须用精准的法律知识来给上访人员作解释工作,不能信口雌黄。
谭庭长拿出厚厚的信访记录,一页页翻开来,指着上访人员的名字就能说出他们的故事和上访事由以及处理结果,甚至于上访人员的外貌特征,诸如此类的小细节,令人震惊和钦佩。
“好多当事人事后都专门过来感谢我,说我态度好又认真负责,我都不知道自己究竟有没有真正帮到他们”,谭庭长轻描淡写地说到。
或许人们会有疑虑,作为上访人员,又会怎样去评价这个信访部门的工作人员。但是网络搜索“谭淑君”,你会信服。在这个批评满天飞的网络里,表扬感激安乡法院谭淑君的帖子有好几条,而且还有不少网友的正面跟帖回复。如此,也许便能更明白谭淑君庭长是怎样将一份多数人看来棘手的工作做得多么细致和得民心。她是一名人民法官,同时她也是一名司法救济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