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澧水河畔,有这样一位法官,他本着对审判事业的无限忠诚,风雨无阻地行走在澧阳平原的田间地头,太青山顶,七里湖畔,默默奉献,为民司法,始终坚守在审判一线,三十年如一日。寒来暑往,春华秋实,当年那个风华正茂的青年法官已经成长为有着丰富审判经验的资深法官,只是两鬓早已斑白,谈起当初的职业选择,他的回答真实中更透露出一种质朴:“我是农民的儿子,不努力工作,对不起脚下的这片土地和养育我的父老乡亲”。他就是澧县法院审监庭庭长兼审管办主任李运华,现任澧县法院审判委员会委员。
克己奉公,一心为民
他是领导眼中不多的全能型人才,先后在民事线、执行线、刑事线等部门工作过,近十年的派出法庭工作经历更是让他接地气,懂民情,积累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调解经验。自调任审监庭庭长以来,面对纷繁复杂的案情以及案件背后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他顶住各种压力,牢筑道德防线,坚守法律底线,抵住各种诱惑,始终做到宠辱不惊,云淡风轻。2011年,他承办了一起澧县经济开发区管委会诉某陶瓷公司、王某、某建材公司,某矿业公司借款合同纠纷案,该案涉诉主体众多,法律关系复杂,涉案标的额较大,且涉诉的某陶瓷企业还是县重点扶持企业。案子还没有进入审理阶段,他就接到了不少求情,打招呼的电话。他的内心只有一个信念:查清事实,依法办案。在这个信念的支撑下,他顶住来自各方面的压力,走访现场,查阅资料,熬夜书写长达38页的审理报告。该案虽因分歧较大未能调解结案,在他不懈的努力下,法院作出了公允的判决,获得了当事人的信任。面对吵吵嚷嚷,满腹愤懑的当事人,他总是耐心倾听,细心劝导,热心化解,诚心帮助,让每一位带着情绪走进他办公室的人都气顺了,明法理,服判决。刚进法院系统工作不久的几位年轻法官对他高超的调解艺术满心钦佩,每每在审判中遇到难题,都愿意向这位老前辈请教。
忘我工作,不计名利
2011年,领导决定将时任执行局局长的他调到审监庭任庭长,同时兼任审管办主任,面对许多人望而却步的“清水衙门”,他不抛弃,不放弃,欣然接受组织的安排,积极投身到新的工作领域。面对陌生的审判管理领域,他刻苦钻研,深入研究,很快掌握了审判管理方面的专业知识,稳步推进各项工作。在全省全面推进数字法院审判管理系统的大背景下,他带领审管办的同事们克服种种困难,实现了司法统计报表与数字法院系统的无缝对接,获得了领导和同事的充分认可和高度评价。由审监庭受理的再审案件多是“棘手案”、“骨头案”,当事人情绪严重对立,矛盾化解难度极大,他迎难而上,针对不同的当事人和案件特点,对症下药,情法交融,穷尽一切方法,千方百计化解每一起再审案件,从未有过一丝懈怠。自他上任以来,审监庭40%以上的再审案件是法官通过循循善诱地说服当事人打开心结,在再审过程中达成调解或撤诉的。2013年,审监庭受理了一起确认合同效力纠纷一案,再审申请人文某与原审原告严某就渔场的承包事宜发生过多次激烈的冲突,文某在再审过程中,多次对乡政府、法院施压,称如果其权益不能得以保护,将采取炸网、与乡党委政府主要负责人同归于尽等过激手段。鉴于该案存在较大的维稳隐患,极易引发群体性纠纷,他带领承办人数次奔走于乡政府、严某、文某及渔场之间,情法交融,软硬兼施,不放过任何一丝调解的机会。在他和同事们不懈的努力下,终于迎来了双方达成调解协议,文某撤诉的曙光。
乐于奉献,甘于清贫
他的母亲患有严重的心脏病和肾衰竭,每年都要住几次院。在母亲住院期间,因为工作繁忙,都是妻子在护理,他只能在下班后抽空过去照顾。一次,正赶上正在医院住院治疗的母亲在做透析时突发紧急情况,妻子给他打电话,可当时他正在忙着工作无法离开。等到工作结束后,他才匆匆地赶往医院时,母亲却已经永远地离开了人世。每每回想起母亲的离世,他的内心都满是深深的愧疚,只是自古忠孝难两全,为了心爱的审判事业,只能愧对至亲。妻子多年默默地支持让他心存感激,更让这位七尺男儿内疚。结婚二十多年,他们一家三代五口人挤在一个面积不足70平方米的老宿舍楼内。自1995年妻子下岗后,生活的重担骤然压在了他一个人的身上,年幼女儿的学费,年迈父母的医药费等等经常让他的生活捉襟见肘。雪上加霜的是,多年高强度的审判工作摧垮了他的身体,让他患上了心肌炎、胆囊炎、糖尿病等疾病,几度住院治疗。当丰满的理想遇上骨感的现实,部分法官选择放弃法官这份职业的时候,他却因为那份对法官职业的眷恋在满布荆棘和坎坷不平的法治道路上默默坚守,不忘初心。这份坚守,源自对法律的信仰,源自对组织的承诺,更是源自对老百姓的责任。
在基层法庭工作三十载,悠悠澧水,见证了他的青春和汗水;彭山脚下,他始终用自己的行动践行了人民法官的执着与坚持,奉献和担当。金色的天平和神圣的法槌让他用坚守和执着托起了正义的天平,让他无怨无悔地将最宝贵的青春年华献给了壮丽的审判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