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权威调查,目前中国的留守少年数量达5800万。其中57.2%留守青少年是父母一方外出,42.8%的留守青少年是父母双方同时外出。留守青少年中,79.7%托付给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抚养。13%托付给亲友抚养,剩下的7.3%不确定或无人监护。
令人无法释怀的是这个庞大的数据所折射的巨大的社会问题。由于家庭教育的缺位,生活上缺乏关爱,学习上缺乏管理,精神上缺乏引导,处于生长发育关键时期的青少年,因其可塑性强、缺乏自制力,没有父母的适当约束和科学引导,留守青少年很容易走上犯罪道路。留守青少年模仿新闻报道飞车抢夺、留守青少年盗窃成瘾、留守青少年寻衅滋事等刑事犯罪充斥着新闻头条。花样年华瞬间落败,令人惋惜。近几年来,安乡法院受理未成年犯罪案件呈逐年上升趋势,其中涉事留守青少年数量更是令人唏嘘不已。2013年11月,留守少年秦某因吸食毒品被警方当场抓获;2014年4月三留守少年因无人管教没有经济来源,四次持刀暴力抢劫被警方控制;2014年6月,留守少年张某因盗窃他人财物被警方收容管教……预防留守青少年犯罪已刻不容缓。
家庭环境是影响青少年成长的重要因素,由于留守青少年多为爷爷奶奶等老年人照顾,家庭教育的诸多缺陷——老人无原则的宽容和教育失当,使得心智不成熟、分辨是非能力差的留守少年更容易走上违法犯罪道路。正确的家庭教育是预防留守青少年犯罪的首要条件。
迫于生计,农村父母进城务工,家庭教育的缺失必须通过学校教育来补位。尤其是农村学校,务必认识到当今庞大的留守青少年群体的文化素质教育的紧迫性。学校应切实担负起立德树人的职责,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加强法制教育,教导学生什么是违法犯罪,违法犯罪应当承担什么犯罪后果。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要形成无缝对接。留守青少年家长应与学校及时衔接,与学校时刻保持沟通,双方详细了解学生的生活与学习情况。
当前社会环境复杂,违法犯罪事件发生在社会每一个角落,媒体的错误导向严重影响青少年尤其是留守青少年的行为方向。社会媒体,作为传播媒介,要重视犯罪报道的教育和警示作用,对犯罪相关的细节做必要的隐藏。
司法机关在处理留守青少年犯罪行为时,要落实青少年司法保护原则。以挽救教育感化为主,惩罚为辅;照顾留守青少年身心特点,尊重其人格;适时提供法律帮助,针对性的给予法律教育和心理辅导。
留守青少年群体的形成是时代发展的无奈之举,他们需要家庭、学校以及社会的共同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