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法院工作已经三年有余,不管是在业务部门,还是在综合部门,都让我印象深刻、获益良多,但最使我难忘的还是那段三次写作的经历,那是我与一段文字材料的三次“结缘”。
2011年8月,我进入湖南津市市人民法院,分配到办公室,从事法院年鉴的编写。说实话,我根本不知道年鉴该如何编写,还是用以前读研时的那套之乎者也,好不容易完成了一部分,交给办公室杨主任审阅。结果,杨主任皱起了眉头,“你知道什么是法院年鉴吗?应该怎样构思、怎样搜集素材……”一连串的疑问,我哑口无言。于是,在失望之余,只有打回重写。之后,在认真构思、细心搜集素材的基础上,大幅度修改,自以为已经不错,但是,这回杨主任甚至还脸露不悦,“提出的意见怎么没有修改呢?这材料可不行,下周就要交稿了,你晚上和周末必须加班,把我的意见重新梳理一遍。”听到这话,我既失望又委屈,失望的是自己好歹是一个研究生,材料怎会如此差劲,委屈的是刚刚上班就要加班,自己是法学毕业生,怎会要我从事一个与审判无关的工作。无奈,经过一遍遍修改、一次次打回,在半个多月的拉锯后,材料差强人意地完成了。我长长地舒了一口气,终于可以离开办公室了,这工作太劳心,而且没多大意义。
之后,我去了民二庭,民二庭是一个经济庭,我觉得相当新鲜,很有挑战性。面对近百件金融纠纷案件,我鼓足干劲,从填写一份份文书开始,整理案卷、汇编材料、制作报表、归档文书,加了一次又一次的夜班,该庭还要经常出差办案,作为新人的我,自然也被安排与法官一起赴外地出差,就这样,新鲜感过后,我慢慢地又抱怨起来。一次,周五出差刚回来,我就被叫到办公室杨主任那里,“小高,今年年鉴的任务又下来了,你周末赶紧拿个初稿出来,下周三我要看。”听到这里,我是既苦恼又无奈,“都已经不在办公室了,为啥还要我来写?”周末的晚上,整个办公楼就我一个人,在愤愤不平后,只好收拾心情,进行写作。也许是夜深人静的缘故,思维渐渐展开,慢慢地发现以前我写的年鉴还存在很多的毛病,无论是结构铺排、资料搜集还是语言措辞,都存在不尽如人意之处。就这样,似乎是灵光一闪,我赶紧将这些毛病一一记下,在认真地分析现有的资料后,经过四天多不懈地努力,完成了初稿。这一次,办公室杨主任虽然也提出修改意见,但修改的次数明显的少了,主任的眉头也不再深锁。
最后,也许是那篇年鉴的缘故,经过年度调岗,我又重回到了办公室。作为办公室的“新手”,我的心态却轻松多了,面对着繁重的材料任务,我耐心地从一篇篇小材料学起,认真揣摩有关的写作技巧,细心地发掘周围的感人题材,很快我就找对了门路,不但顺利地完成了各项任务,而且也收获了文章发表的喜悦。另外,为搞好理论调研工作,我发挥以往读研的优势,通过已有的理论知识来细心审视当前的实践工作,用科学、辩证的眼光来观察审判中的问题,就这样,我发现了不少的问题,从而撰写了几篇较高质量的论文,夺得了几次论文大奖。通过这一段时间的宣传调研,我觉得自身的眼界有了很大的开阔,思维也有了很大的提升。2014年年末,我第三次接到了年鉴的任务,这一回,面对着久违的“老朋友”,我格外开心兴奋。
可见,编写年鉴这一看似没有意义的事情,对我来说,却是意义非凡,它不但记载了法院过往的成绩,向外界展示了法院形象,也帮助了我,见证了我的成长。同时,通过编写年鉴,也让我真切地感受到法官事业的神圣、崇高和关荣,进一步增强了司法为民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在践行司法为民的今天,不管我们法院人在什么岗位,从事什么工作,我们的职责都不会变,我们的努力也不会无果而终。总而言之,你若付出,总有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