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5日,津市法院互联网信息化系统统计数据显示,自该院实行信息化建设管理以来,他们已利用该系统与银行、房管等部门进行联动查控1500余次,该院通过查询到的被执行人的财产信息,成功快速执结案件308件。
2010年下半年,该院党组书记、院长谢迎春上任伊始,就提出了科技强院战略,契合互联网时代的新形势,开创了现代信息技术与法院工作深度融合的新局面。近几年来,该院相继添置或更新电脑80多台,改造扩容了网络机房,建成了涵盖法院方方面面工作的数字法院应用系统、法院内部网站平台、便民自助终端系统、科技法庭平台、法院政务网站平台、电子档案系统、干警业绩档案系统、执行指挥系统、安全管理系统等9大信息平台。
随着信息化建设的转型升级,该院各项工作也悄然发生着变化。
智能化办公 工作效率提高了
一天,办公室小张接到津市政法委的电话,要求通知该院全体班子成员前往政法委会议室开会。小张放下电话后,没有像往常那样给院领导一一打电话告知开会时间和地点,而是打开电脑,登陆内网邮件系统,编辑信息,选定班子成员发送框,一键敲定。这是该院利用内网平台的一个缩影。
津市法院将内网建成集管理、内宣和互动为一体的工作平台,内网网站由纯信息提供型向交互式提供型发展。政务工作的各类事项在内网平台上拟办、审签和发布,逐步实现了无纸化办公。平台通过更新各栏目及时反映法院各项工作推进情况;通过内网邮件系统和相关栏目,实现干警间数据的传递和信息的沟通互动。
同时,该院还依托内网加强了司法查控平台的建设力度,让执行干警足不出户便能及时查询到自己承办案件的被执行人银行账户、房产、车辆等财产信息,大大提高了执行效率,有效缓解了“执行难”。
数据化管理 干警精气神出来了
“于海燕同志年度结案131件,办案数居全院第二,结案率97.5%、调撤率62.1%、息诉息访率98.2%,三项均排名第一,司法绩效综合排名第一,评为年度审判岗位能手。”这是2014年年终考评时的一组数据。
该院在加强管理过程中,尽量避免人为因素,注重向科技借力,用数据说话。
数字法院应用系统具有自动采集、汇总、统计分析数据的功能,该院每月从该系统数据中统计结案率、结案方式、审理周期、上诉率、发改率等司法绩效关键性指标,并建立全院、部门、个人三级数据库,不仅可让管理者全面掌握情况,也让干警通过直观数据对比,寻找差距、弥补不足。这逐渐成为衡量干警司法能力和审判工作质量的重要标尺。
同时,该院还建立了干警业绩档案系统,录入包括庭审驾驭、文书制作、调研、公众满意度、案件质量等基础数据。他们结合办案人员和案件自身的特点,以一定的参数设置、权重转换方法将各层主体的绩效放在可比平台上评判,在对干警进行岗位目标考核时,充分运用档案平时录入的基础指标数据,客观公正地评价,促进对法院工作人员管理的科学性和实效性,此举激发了干警踏实干事的激情。
便民化服务 群众得到实惠了
“我在广东打工,为避免立案时因资料不全多次往返法院,你院是否受理网上预约立案?”今年4月9日,刘某在该院网评法院栏目如是留言。
“刘先生您好!我院开通了网上立案平台,点击津市法院网,网站左上方就有网上立案平台,按照提示操作即可,我院在3个工作日内完成审核,如有疑问,可与立案庭联系。”办公室工作人员当日回复。
“津市法院信息化工程搞得不错,老百姓办事方便了很多。”刘某事后在留言中写到。
该院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注重为当事人和社会公众提供便利,将法院、法官、诉讼服务等便民信息在法院门户网站上公开,在互联网上开展预约立案、申诉、投诉等诉讼服务,规范网络庭审直播、裁判文书上网公布,满足人民群众不同司法需求,大力推行科技法庭应用力度,确保每案庭审有录像可查询。
为方便当事人及时了解案件办理状态,该院还依托数字法院应用系统平台,建设便民自助终端,即从立案受理环节开始,当事人可凭身份证从该系统获知案件名称、案号、案由、立案日期、案件承办庭室局队、承办法官与书记员的姓名、送达、管辖权处理、财产保全和先予执行情况、庭审时间、审理期限、审限变更、诉讼程序变更等审判流程节点信息等。
信息化建设助推了该院各项工作的提升。近年来,该院先后被最高人民法院授予全国立案信访窗口建设先进单位、全国执行先进集体、全国优秀法院等荣誉称号;该院连续四年综合年度考核排名常德法院系统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