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法院文化 > 法官风采
一流的法官与一流的心性
分享到:
作者:沈 韧  发布时间:2016-04-11 10:34:11 打印 字号: | |
  经朋友推荐,我有幸看到日本秋山木工的创始人秋山利辉先生编著的《匠人精神》这本书,讲述了他45年前辞去工作创立“秋山木工”这一品牌时起,如今已是手工家具制造业界内的明星,为日本宫内厅(负责掌管天皇与皇室事务)、迎宾馆、国会议事堂、高级大饭店、百货公司、名牌精品店,乃至于一般家庭,制作各式各样并可供使用一百年、两百年的家具,并全部由可靠技术的一流家具工匠亲手打造。

  日本有着全球数量第一的长寿企业。千年企业9家,五百年企业39家,二百年企业3416家,百年企业50000余家。考察其长寿的秘诀在于——传人。没有延续延绵的传人,没有通古至今的传人,就没有今天的传承。培育传人,是关系到企业长久兴衰的关键。

  秋山利辉先生有着不同一般现代企业传人培育方式,他保留了祖先传授技艺的“师徒制”,制定了一套长达八年的独特人才培育制度,其一年预科,四年做学徒,三年带学徒,八年后自立,或留或走,通达天下。学习期间,必须严守“匠人须知30条”,每天诵读,直至烂熟于心,潜行于性。

  我甚感好奇,这30条须知是何种内容,又有何种魅力,怎能培育得出一流的大师,翻开后略看目录,才瞬间彻悟——一个人的成才不在于学了多少渊博的知识,懂得多么深奥道理,而是在于平时的一言一行中遵守纪律与规则,学习尊重与理解,懂得相处与相容。如第1条,学会打招呼;第5条,能够正确听懂别人说的话;第20条,能够熟练使用工具等。

  看完书后,终于明白秋山利辉先生所说的:有一流的心性,必有一流的技术。中国法官,同样是塑造中国法律制度的匠人,面对诱惑、功利、浮躁的快节奏时代,为如何培育出一流的法官提供最佳范本与思考。在中国近乎失传的“师徒制”是培育一个优秀法官的最佳方式,口传心授传递不仅是一种技艺,更多的、更重要的是一种品德,成长为一流大师所需要的是厚德载物的心性。

  “己成,则物成”,“先德行,后技能”,“有成人而后有成事”,古圣先贤认为如何培育一个“成人”在于成人之大本,即“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成大人成小人全看发心,成大事成小事都在愿力”。发心,解决“为何?”即大到“人为何而活?”,小到“为何做当下之事?”;愿力,解决“如何?”即发心去做正确的事,十年、二十年、三十年如一日,乃至一辈子去坚持。

秋山利辉先生解决了这两件事:为何?因为“孝”,感恩赐予自己生命的人、感恩给予自己衣食的人、感恩施与自己机会的人…;如何?做事,为感恩而坚持做正确的事,“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把简单的事情做到极致,功到自然成,最终“止于至善”。

  有一流的心性,才能更珍惜历经艰辛才获得法官资格;有一流的心性,才能更爱惜公民赋予的权力与公民合法的权利。中国民主法治进程不是一蹴而就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也不仅靠制定法律制度就能完成的,法治理念传承与发展根本基础是人,将先祖治国理政的经验和社会善良风俗的品德传承下去,才能使国家长治久安,才能使民族的文明熄火在历史长河中永传不息。

  我们的法律匠人要成为一流的法官是否也需要八年的“学徒式”教育,一年的预习考核,四年的做学徒,三年的带学徒,让品德在此间完成修炼,让技艺在此间得到升华,让心性在此间经历考验。是否也需要浅显易懂“匠人须知30条”,从基本礼仪与规矩做起,养成严谨的态度和良好的习惯,将做人的基本原理寓于工作生活中,以“孝悌之义、通于神明”的“通孝”精神治案平诉。

  “一流的匠人,人品比技术更重要”,“一流的心性,必有一流的技术”——秋山利辉
来源:津市法院网
责任编辑:陈轶昊
湖南省常德市中级人民法院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或建立镜像
中国法院网负责网站设计制作 网络安全和技术维护
Copyright © 2024 by www.chinacourt.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浏 览 本 网 站 推 荐 您 使 用 IE 8 以 上 浏 览 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