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武大为 通讯员 粟伟
怎样算得上一个好法官,评价标准大概两条。第一,办案量,第二,办案质量。常德市中级人民法院有这样一位身材弱小的女法官,她的履历下有这样几个数据:2014年,个人结案86件,排名全庭第一、全院第五;2015年,个人结案92件,排名全庭第一、全院第三;2016年,个人结案107件,排名全庭第一、全院第二,所结案件中调解率超过了60%,审限内结案率均为100%,办结案件无错案、无上访。
用数据说话、用事实说话、用证据说话,这就是法官的思维,用在评价一个法官上,我们也套用他们的思维,数据是最有说服了的。然而,卜玉平的履历远不止那几个数据精彩,办案能手、五星级政法干警、优秀共产党员、全市信访工作先进个人、司法宣传工作先进个人等等荣誉,在从业的20多年里,她已经拿到手软。
狠心断奶迎司考
卜玉平最早在临澧法院担任基层法庭书记员工作。2006年,卜玉平初为人母,孩子五个月大,可是全国统一司法考试在即。她狠心断掉母乳,一心扎入书堆,全力拼搏。考完她瘦了16斤,功夫不负有心人,她高分通过了司法界的“天下第一考”。
考试只是一块敲门砖,卜玉平心里清楚,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法官,她的路才刚刚开始。为提高业务水平,拓宽知识领域,她从不放过任何一个学习提高的机会,购买了大量法律书籍认真学习。她不耻下问,也不耻“上问”,每当遇到疑难案件总是找分管院长和业务精通的同志一起研究、学习,业务素质得到很大提高。业余,她还喜欢写作,工作以来,发表各类新闻宣传、理论调研、案例文章300多篇,是大家公认的“才女”。
慢慢地,她成长为民事审判庭的办案骨干,承办了大量的疑难复杂案件。面对纷繁复杂、繁琐细碎的民事案件,她总结提炼了两个工作法则,一是坚守“诚”字,二是去掉“烦”字。她习惯将调解工作贯穿于审判的每一个环节,总是以一种“朋友”的方式与双方沟通和交流,然后从法律的角度给双方分析可能发生的种种后果,同时又不失法官应有的威严,从而往往最终促成双方自愿选择调解或者和解。
暖心调解促案结
2011年5月,卜玉平以优异的成绩遴选至常德中院立案庭工作。立案庭是法院的窗口,最能体现法院、法官形象,需要法官有足够的真心、细心和耐心。
2011年9月,她接待了一位来自桃源的七旬老人。老人因三个子女相互推诿不支付赡养费,将他们告上了法庭。法院一审判决后,子女们仍拒绝支付赡养费,老人在走投无路之下来常德中院“上访”。面对老人辛酸的哭诉,卜玉平一边安抚,一边与基层法院、老人所在乡镇的司法所联系,请求共同做好其子女的工作。得知老人一天没吃饭,她安排老人吃饭,考虑天气炎热,及时安排休息室供老人休息。直到晚上7时,老人的两个儿子赶来后,她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对他们进行了一番说服教育,最终让两个儿子羞愧不已,保证今后好好赡养母亲。在搀扶送别老人时,她偷偷地塞了500元钱放在老人的兜里。老人热泪盈眶,紧紧地握着她的双手舍不得离去……
2014年3月,她从立案庭调到民四庭工作,迅速成为该庭的业务骨干。在办案过程中,面对复杂的医患纠纷、交通事故责任纠纷等类型案件,她将调解融入办案全过程,注重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感化和安抚当事人的情绪,成功调解了60余件该类型“骨头案”。她深知,作为法官,手中的法槌重若千钧,只有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在充分了解各方当事人意见的基础上,把握当事人心理,找准问题要害和症结进行调解,才能真正做到公正司法、案结事了。
“无论是办案过程,还是裁判结果,都要让当事人和其他公众感受到公正,触摸到公正。”卜玉平把她的一颗心思全扑在工作上,在民四庭工作期间,她是大家公认的“拼命三郎”。为了保证各项任务的顺利完成,她几乎没有完整地休过一次双休日,没有休一次年休假。
心系儿女难了情
对于她办理的1800多件案子里的当事人,她问心无愧,然而,对年迈的父母,对繁忙的丈夫,对深爱的女儿,她常常暗自愧疚。
卜玉平的丈夫是一名交通警察,工作也十分繁忙。女儿因为两人的工作关系,经常转学,有时在外搭餐,饥一顿饱一顿也是常有的事。卜玉平经常是照顾女儿的生活、学习后,挑灯夜战,书写法律文书。女儿在作文《我的妈妈》里这么描写卜玉平:“我的妈妈,从我记事起就几乎没有带我去过公园、游乐场,她就像一个时刻在旋转的陀螺,永远都是那么忙,她的眼里只有她的案子,她的当事人……”
由于内心的一份愧疚,就是在这种环境下,卜玉平仍尽自己最大的努力,牺牲几乎所有的休息时间,去尽量扮演好每一个家庭角色——媳妇、妻子、母亲。有人问她女儿,“你觉得你的妈妈称职吗?”女儿眨了眨小眼睛,调皮地说,“工作绝对称职,生活中嘛,日趋称职吧!”
天平在肩,责任如山。这,就是当代的女法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