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法院文化 > 法官随笔
走进石门薛家村
记常德中院司法警察支队党支部开展“追忆扶贫英雄、缅怀革命先烈、争做合格党员”专题活动
分享到:
作者:姚四化  发布时间:2017-04-14 08:50:33 打印 字号: | |

有人问我,这个世界上什么最美,是最鲜艳的花、最绚丽的梦、最辽阔的海,还是......

我的回答是,有这样一种人,他们甘愿清贫、默默无闻,把生命献给贫瘠的土地;他们心系百姓、无怨无悔,为群众送去温暖的光和热;他们,牢记使命,不图回报,用勤劳的双手绘就出一片蓝蓝的天,耕耘出一片绿绿的地......

他们,是人民的公仆,是时代的英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者。

他们,最美!

一、  

4月5日,细雨绵绵,晚春时节的沅水大地,已是万物吐绿,生机盎然。为深入开展“两学一做”教育实践活动,支队把最励志的事、最暖心的人作为学习教育素材,以石门县薛家村扶贫英雄王新法为学习楷模,通过聆听事迹、瞻仰英雄、重温誓词等方法,达到洗涤灵魂、陶冶情操、提高觉悟的教育目的。

早上8点,我们准时登车出发,由于山路崎岖且行程较远,为了节约时间,大家都自备了干粮,争取早点到达那片让我们心存敬仰的扶贫英雄王新发生活过和战斗过的土地。一路上,大家都在交流英雄王新法生前的事迹,沿途无瑕顾及山的朦胧、水的奔腾,偶尔透过车窗,看江山如画,便情不自禁的思考这位英雄人物,是什么让他超越物资和功名的诱惑,坚守自己的初心? 是什么让他经受住挫折和困苦的考验,演绎着不朽的人生? 从他身上体现的精神,有什么深刻的内涵和时代价值?

 

经过6个多小时行进,我们终于到达薛家村村委会。此时,已经淅淅沥沥下起了下雨,伴随着小溪浅声吟唱,踏进这块红色的土地,心情突然沉重起来。在工作人员引导下,我们参观了王新法同志生前工作的地方。

那是一间简陋的木质房屋,过时的办公电脑,自制的健身器材,单薄的床铺和用纸糊着的门缝。在灶台上,我们几乎找不到一件像样的生活用具,衣柜里,更看不到几件像样的衣物。让我们震撼的是,在房屋的客堂里面,那一张张贴在墙壁上的宣言和座右铭,句句直击灵魂深处,不禁让我们对这位英雄肃然起敬。

 

二、  

王新法,生长于燕赵之地,却将生命留在了石门的大山中他是一名共产党员,也是退伍军人,在薛家村老百姓眼中,他永远都是村民们的“荣誉村长”。给我们介绍的是和王新法一起工作过的谢参谋,她总是含着泪水,向我们一一介绍王新法生前的事迹。

他,一生艰苦朴素。穿,一身旧迷彩从春穿到冬,这身“标配”不是他女婿在部队穿过的,就是女婿的战友们淘汰下来的;吃,他每天只吃两顿饭,为了节省时间干活,经常带上一壶水、两个馒头就出工;住,在薛家村他住的是墙面漏风的木板房,战友见后,连叹“心疼”;用,下葬后妻子和女儿想清理他的遗物带回家作纪念,最后能带走的东西都不够装满一个行李箱。义务扶贫薛家村三年多时间,他和他的军人团队先后投入150多万元,其中他个人出资就达100多万元,这几乎是他的全部积蓄。

 

他,推小爱为大爱、舍小家为大家,把别人的困难当成自己的困难,把国家和民族的梦想当成自己的梦想。1988年7月,他蒙冤入狱一年半并被双开,在这样巨大的打击面前,他仍然保持着一颗赤子之心,以仁爱回报社会;1992年,冒险解救被困儿童;2001年起,连续11年资助一名贫困孩子完成从中学到博士的学业;2002年起,收养一名孤儿,抚养至成家立业……退休后,他将家搬至千里外的湖南石门薛家村,带着村民们修路架桥,义务扶贫。他把薛家村的村民当亲人,将对家人的柔情浓缩为一次次视频通话,融进每一次夜半品读家信。他每个月都会利用半天的时间,把村子的孩子集中在指挥部,和孩子们谈理想,引导孩子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去年春节,他买了数百盏灯泡,为村里的留守老人和贫困户装上更亮的灯泡,他说:“我们为百姓送去的不仅仅是灯泡,更是送去了光亮和温度”。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王新法同志光辉的一生,是为维护社会安定舍生忘死的一生,是为扶贫帮困无私奉献的一生。在担任警察时,他曾在十个月内参与破获刑事案件49起、抓获罪犯42名,驱车往返9000余公里,加班900余小时;为了“反扒”,他牺牲一个又一个周末,被打断过鼻梁骨,被掰断过手指,同事都敬佩他身上有一股“拧”劲。退休后投身义务扶贫,全然不顾自己已年过花甲,总是身先士卒。不到四年的时间,他为扶贫拿出了自己100多万元积蓄。王新法用这种出以公心、公而忘私的“傻劲”、“拧劲”、“拼劲”,实践了“戎装戍边,卫国保家;解甲归田,富民强邦,精忠报国,做共和国忠臣”的铮铮誓言。

    谢参谋说:“新法生前的目标是哪里需要他,他就把红旗扛到哪里,哪里需要我们,我们就搬到哪里”。这是他生前最大的追求和目标,听到这里,我们的眼眶不禁湿润了。

   “哪里需要我们,红旗就扛到哪里去”!是啊,这就是榜样的力量,是旗帜的力量,它,深深的感染着我们,影响着我们,激励着我们……

 

                    三、  

风,于“山河圆”之颤呼叫着,和着雨声,交织成一篇震撼心灵的旋律,仿佛述说战争年代义无反顾的英勇与豪气,英灵的墓碑,篆刻的是一种永不磨灭的战斗精神和坚定信仰……

1931年,68名红军战士为了不被敌人活捉,毁弃枪支舍身跳崖壮烈牺牲,被当地百姓偷偷的就地掩埋,为了不让英雄的鲜血白流,为了不让烈士的事迹沉默消亡,王新法捐出13万元,把海拔1200米高的六塔山改造成“山河圆”烈士陵园。在整理烈士遗骸的过程中,王新法是忍着疼痛,用手指一点一点扣干净烈士遗骸上的泥土,当打开烈士李文光的草坟时,发现烈士遗骸的腰间还有两小小的个头骨,然来,李文光牺牲时,还保着两个未成年的孩子,看着眼前的一幕,王新法热泪盈眶,指着山野里许多无名烈士感慨:共和国的丰碑里怎么没有他们,一定要让烈士回家,让山河圆梦。 

圆梦,让已逝的烈士永生永世守护着这里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看这片曾用鲜血洒过的土地,在战友们前赴后继的奋斗下,那漫山遍野的茶苗,将巍然成林……王新法,是第69位英雄,永远留在了山河圆,留在了薛家村百姓的心里。

 

                    四、  

雨中,大家整齐列队,支队长谢正平握拳举起右手,带领大家重温入党誓词。我宣誓,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

宣誓人:谢正平、王正清、张正国、宋  …… 

声音高亢而响亮,出自内心,源于感动。当我重温入党誓词,心中如此的激动,却又有些许愧疚。思绪仿佛回到往昔,一幕幕,一篇篇,我们不曾有过风里来、雨里去的艰辛,也不曾有过爬山涉水,捧一口清水解渴,咀嚼冰冷的馒头充饥的情景,和英雄相比,我们的付出微不足道,还太少太少……

    走进王新法那片战斗过的土地,亲身感受着这一切,聆听着这一切,是一次灵魂的升华,一次精神的洗礼,让我们真正懂得了什么是党魂,什么是忠诚,什么是大爱。他,用生命印了证对党的忠诚,对事业的执着,对百姓的牵挂。王新法走了,连着他走过的路,架过的桥,化作一面旗帜,一种精神,一个信仰,将永远鞭策我们在公正司法、服务为民的伟大事业中一往无前,永不止步。

来源:常德中院
责任编辑:陈轶昊
湖南省常德市中级人民法院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或建立镜像
中国法院网负责网站设计制作 网络安全和技术维护
Copyright © 2024 by www.chinacourt.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浏 览 本 网 站 推 荐 您 使 用 IE 8 以 上 浏 览 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