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党建队建 > 队伍建设
【教育整顿 理论研讨】杨名夏:这盛世如您所愿
分享到:
作者:杨名夏  发布时间:2021-04-08 15:33:21 打印 字号: | |

最近一直在追剧《觉醒年代》。这是一部好剧,所有的人都值得去认真地看看。民国时代是我最喜欢一个时代之一,同时还有春秋战国与两宋,也是我喜欢的时代。

电视剧《觉醒年代》,以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为核心事件,可以说,整部剧勾勒大时代,传承大文化,抒写大情怀。

《觉醒年代》以1915年《青年杂志》问世到1921年《新青年》成为中国共产党机关刊物为贯穿,展现了从新文化运动到中国共产党建立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讲述觉醒年代的百态人生。该剧以南陈北李相约建党的革命故事为线索,全景式地展现了从1915年《青年杂志》(第二卷起改称《新青年》)问世到中国共产党成立这一段风云激荡的伟大历史进程。作为一部首次全景式反映建党进程的电视剧,该剧集中反映了风云变幻的时代中,中国共产党建党初期所进行过的种种探索,无数个曾经在历史课本上出现的人物在电视剧里都变得鲜活起来。剧中以李大钊、陈独秀、胡适从相识、相知到分手,走上不同人生道路的传奇故事为基本叙事线,以毛泽东、陈延年、陈乔年、邓中夏、赵世炎等革命青年追求真理的坎坷经历为辅助线,艺术地再现了一批名冠中华的文化大师和一群理想飞扬的热血青年演绎出的一段充满激情、燃烧理想的澎湃岁月,深刻地揭示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和中国共产党建立的历史必然性。

1915-1921年的六年时间,恰恰是一个由迷茫走向觉醒的年代。建党九十周年时,播出了一部电影《建党伟业》,看后我觉得并不过瘾,一直期盼有一部反应建党大业的电视剧。

现在这部长达43集的电视剧更细致地展现那段历史与当时的社会风貌,更好地讲述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会在那个时代、那个社会诞生。 近代中国的历史,始终无法拒绝回答我们中国人一直思考的一个问题:中国该往何处去?国门被迫打开以来,不同时代先进的中国人至少知道中国应该自强求富、应该维新变法、应该共和革命。然而对于1915年的中国人来说,这个问题就显得更加艰难。当袁世凯的北洋政府撕破辛亥革命虚假胜利的外衣,当年曾以为革命胜利就可以救中国的中国人才发现,走政治革命的道路救不了中国。这样的惨痛局面不禁让当时的人们沉思。

路在哪里?”“这样的国家,还有救吗?

公元1912212日,是大清宣统三年的最后一天。寒风凛冽,紫禁城里的隆裕太后外观大势,内审舆情”……三天后,南京的临时参议院选举袁世凯担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这是袁世凯此前早已和革命党人达成的约定。袁世凯按照约定劝退了清朝皇室,革命党自然要履行承诺,将临时大总统的位置给了袁世凯。

革命,胜利了。中国,共和了。

当君主专制制度这个让中国积贫积弱的罪魁祸首被推翻,中国的富强仿佛已是指日可待,可以训练一百万新式军队,可以修建二十万里铁路,人与人见面不用跪拜,民主共和的思想深入人心。

然而很快,历史就无情地碾碎了这番美好的愿望,袁世凯废除约法、绑架国会、镇压二次革命,还把自己运作成了终身制的、不受约束的大总统,在共和的外衣下,包裹着的还是专制主义。中华民国的庙堂之上,还是大清的官僚,总统是大清的内阁总理,军官是大清的将领,地方的都督是大清的巡抚,至于人民——那些占中国人口绝大多数的人民,恐怕只知道黄龙旗换成了五色旗,大总统不过是换了个称谓的皇帝,山野之间,甚至还用着光绪的年号。共和的中国,依然贫苦不堪、羸弱不堪,财政全靠出卖主权,国家依然遭受着列强的肆意欺凌。 

中国的先行者们回过神来了:无量头颅无量血,可怜购得假共和

革命,胜利了吗?没有!

中国,共和了吗?没有!

《觉醒年代》将该段历史反应得非常深刻。

《觉醒年代》的第一场戏,是1915年,袁世凯与日本签订二十一条。今天我们谈起二十一条,总是会在前面加上丧权辱国的定语,它比1842年签订《南京条约》以来的每一部不平等条约更加危险,因为这一次,日本人的目的不再仅仅是割地赔款开埠通商,而是要趁着西方列强忙于世界大战的空隙让中国亡种。如果说1895年割让台湾时,大陆人还无法切身体会台湾人民的痛苦,而这一次,则将痛苦摆在了每一个中国人的面前。

日本公使公开表示,如果袁世凯不接受二十一条将以东北模式接管山东

很显然,这样的条约一签,国将不国。面对日本的威逼利诱,袁世凯最终还是同意了,虽然他拒绝了最苛刻的部分条款,也在具体的执行中消极抵制,但仍然激起了海内外中国人的熊熊怒火。

这一场短短的开场戏,既由签约导致的民怨沸腾引出了这部剧的主要人物——李大钊、陈独秀,同时也由二十一条承认日本继承德国在山东的一切权益的条款,为后来的五四运动埋下了伏笔。

第二场戏则转到了在日本的中国留学生群情激奋的聚会现场,这里既有李大钊、高一涵这样的留日学生,也有陈独秀、章士钊等因为二次革命失败流亡海外的革命党人。这两种人的形象都是在同类题材的影视剧里经常出现的,在以往的印象中,那个年代的留学生都是满怀着一腔热忱向西方列强寻求救亡图存、富国强民的药方的,毕竟只有这样的人,才值得被铭记在历史上。但这样清醒头脑的人,在当时的中国毕竟是极少数,大多数的国处于一种麻木不仁的状态。但更有另一种人存在。可以称之为第三种人,这种人的存在对当时的中国极坏。

近代中国早期的海外留学生,大多是朝廷选派的穷苦幼童,既能给自己谋个出路,也能学一些西洋先进技术报效国家,那个时候,稍有些资本的家庭都不会鼓励孩子走这条路,毕竟通过读书、参加科举就能考个功名,确实没有必要远赴异国他乡吃苦受罪。

然而,随着科举制度被废除,传统读书人的上升通道不再对后来者开放,后科举时代的新体制里,出洋留学再回国,成了读书人,特别是官宦子弟新的进阶之路。后来成为新文化运动领袖之一的胡适先生,在其1910年写给母亲的家书中也表达了这样的想法:吾家家声衰微极矣,振兴之责,惟在儿辈。而现在时势,科举既停,上进之阶,惟有出洋留学一途。可以想象,在那个年代为谋身进阶而出洋留学的群体必定也不是少数,可能因为这些对历史进程无所助益的人没能在历史上留下名字,所以我们今天回顾这段历史,看到的只有领风气之先、开时代先河的新青年们,或许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觉醒年代》的编剧虚构了一个跳梁小丑般的反派角色形象——张丰载,将当时形形色色的第三种人集中表现在这一个反派角色身上。

这样的设计其实是非常讨巧的,可能张丰载在剧中所做的一些具体的事情在现实里是不同的人所为,但归根结底都是当时的同一类人,作为反派,对于剧情的作用主要是制造冲突、推进情节,同时也为正面角色做一个衬托。将一个时代诸多反面行为放在一个角色身上,既不需要将过多的笔墨用在工具人身上,同时也远比设计多个同类角色更能表现一种反派的连贯性

在中国留学生的聚会现场,当李大钊为国难当头而慷慨陈词、仰天悲愤时,张丰载便阴阳怪气地嘲讽;在归国渡船的甲板上,面对惨遭日本人欺辱的中国同胞,陈独秀等人挺身而出、仗义执言,张丰载和他的同伴们在一旁看热闹,唯恐天下不乱。一番反衬,为己与为国的境界之分就显露无遗。

当然,反派角色的设计也是为了服务主线情节的发展,在《觉醒年代》中,以李大钊、陈独秀为代表的进步人士是这部剧的主角,也是那个时代当之无愧的主角。

那一年,李大钊是早稻田大学的学生,陈独秀因二次革命失败在日本流亡,两人因这场声讨袁世凯的留学生聚会而相识,袁世凯的倒行逆施点燃了漂泊异乡的年轻学生心中积压的情绪,慷慨悲愤的革命者、新青年毅然决定回国。 

回国做什么?救国!

怎么救?不知道!

今天的我们作为后世人,可以很清楚地知道:农村包围城市,实行土地革命,广泛发动群众,支部建在连上,走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实现国家独立、民族复兴。但是,我们必须同样清楚地知道,这一条正确的道路不是知识精英在书房里坐而论道论出来的,也不是演说家在集会上讲出来的,而是历经了百余年血与火的锤炼,在一次次的失败与牺牲中闯出来的。只有闯出来的,才能知道哪一条路是正确的。对于1915年的李大钊、陈独秀等人来说,他们还看不到多少希望,只能在黑暗中摸索着前行。

资产阶级领导的辛亥革命轰轰烈烈,但归根结底还是精英阶层的革命,是民族资产阶级与封建地主阶级的博弈与斗争,精英们觉醒了,民众,依然沉睡着。

当革命先行者为袁世凯复辟、张勋复辟的闹剧口诛笔伐时,乡村市井之间的老百姓至多能看懂一个城头变幻大王旗

当先进的知识分子们可以不事生产、坐而论道的时候,占了中国人口最大比重的劳动人民,却还要为一衣一饭这样的基本生存需要苦苦挣扎,甚至卖儿鬻女,这样的惨剧却是当时底层社会的日常。

不彻底的精英革命,救不了中国。

目睹了精英革命如何走向失败的李大钊、陈独秀终于意识到,要想真正地挽救濒临危亡的中国,就必须要唤醒作为大多数的普通民众,他们是农民、工人、贩夫走卒,只有将新的革命建立在这些他们参与的基础上,才能真正地将革命进行到底。

回到国内的陈独秀用西方的思想和文化——后来被他们称作德先生”“赛先生民主科学,创办了一本杂志,就是后来一枝独秀的《新青年》。

一个字,旗帜鲜明地表达了这份刊物的价值取向和精神向往。这是陈独秀在他过去看到的失败中总结出的教训,他认为,只有在中国人民,尤其是青年觉醒之后,只有在旧社会和旧文明有了根本的改变之后,中国才有摆脱军阀桎梏的可能,若没有一种新的出版物,这种解放是不可能达成的。

后来声势浩大的新文化运动,也就此发端。当浅显易懂的白话文取代了之乎者也的文言文,当生动形象的白话小说取代了深奥枯燥的学术论文,当工人夜校、农民讲习所将文化与思想带给了底层的劳动人民,社会才能真正改造,民众才能真正觉醒。

此后的历史我们都知道了,当这一切都准备就绪,十月革命万里之外的一声炮响,为中国带来了马克思主义,而巴黎和会的外交失败,则在中国社会掀起了一场更是史无前例的巨浪……

陈独秀一家也可以称之为满门英烈。陈延年和陈乔年兄弟俩,风华正茂的年纪,为了革命付出年轻的生命。在电视剧中,他们笑起来的样子温润如玉,镜头一转,便是他们满身血污,被沉重的枷锁锁住自由,还未来得及看到革命的胜利,便英年早逝。看到他们为了革命流尽了最后一滴血,我已是满目含泪……

《觉醒年代》最后一集:陈独秀手里拿着国际歌词的手稿,一步一步地走向树木深处……李大钊站在长城上微笑着眺望祖国的大好河山……我又是泪流满面……虽然闭上了眼睛,但耳边仍然响起了李大钊先生那铿锵有力的声音:中国只有走社会主义道路,他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之振兴。而且我坚信,一百年后的中国,他必会证明我今天的观点:社会主义绝不会辜负中国!

大钊先生,独秀先生,这盛世如您所愿!

大钊先生,独秀先生,这盛世如您所愿!!

大钊先生,独秀先生,这盛世如您所愿!!!



 
来源:常德中院
责任编辑:办公室
湖南省常德市中级人民法院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或建立镜像
中国法院网负责网站设计制作 网络安全和技术维护
Copyright © 2024 by www.chinacourt.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浏 览 本 网 站 推 荐 您 使 用 IE 8 以 上 浏 览 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