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是一个时代最准确的坐标。
奋进是一个时代最激荡的旋律。
过去的十年,全市法院系统紧紧围绕“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的目标,以政治建设为统领,以业务建设、队伍建设、司法改革为抓手,坚持司法为民、公正司法,全面推进新时代人民法院工作实现新发展,忠实履行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职责,在维护常德社会和谐稳定、保障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送法进乡村
送法进校园
维护高质量发展大局展现新作为
习近平总书记对政法工作提出明确要求:“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闻令而动,全市两级法院党组围绕这一工作目标,坚持人民至上,在加强民生司法保障、护航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营造法治化营商环境等方面奋发有为,让公平正义的阳光照亮人民群众生活的方方面面。
——妥善处理涉疫纠纷。针对受疫情影响出现的履约难等问题,全市法院依法准确适用不可抗力、情势变更等规则,妥善审结相关合同纠纷、公司纠纷、房屋租赁、劳动争议等案件2392件。
——依法维护民生权益。全市法院聚焦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民生问题,加强民生司法保障,依法审理就业、医疗、住房、社会保障等涉民生案件10万余件。
——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全市法院坚持依法平等保护市场主体合法权益,陆续出台多个优化营商环境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措施,依法审理各类涉企民商事案件。常德市中级人民法院(简称“市中级人民法院”)深入开展“十院百企行”等护企暖企活动,发布《企业法律风险防范提示50条》。常德执行合同的创新经验入选《中国营商环境报告2021》,获全国推介。
——服务三大攻坚战。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三大攻坚战”,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胜阶段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
一组组亮眼的数据、一个个鲜活的案例、一件件具体的举措,为群众撑起了一片“法治晴空”。
开展“云庭审”
忠实履行审判职能扛起新担当
今年是党的二十大召开之年,对人民法院来说,凝心聚力立足主责主业,用实际行动持续巩固审判执行质效就是向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的最好献礼。全市法院忠实履行审判职能,把维护公平正义作为最根本的价值追求,努力实现办案质量与效率双提升。
——全力维护社会秩序。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市法院坚持宽严相济惩治犯罪,审结刑事案件57992件,严厉打击严重暴力犯罪案件,审结故意杀人、故意伤害、抢劫等犯罪案件3156件,该类型案件从2013年的435件634人,下降到2021年的129件151人,社会治安秩序持续向好。全市法院持续打好禁毒人民战争,审结涉毒犯罪案件5465件,判处罪犯6628人,从老人到小孩,从餐桌到用药,从实体到网络,全方位守护百姓的平安。
——统筹推进扫黑除恶。坚持依法从重从快惩处涉黑涉恶犯罪,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以来,全市法院审结一审涉黑涉恶犯罪案件340件,判处罪犯1673人;审结了文烈宏、王猛等10件中央、省挂牌督办案件,文烈宏案入选最高法院典型案例;铲除黑恶势力经济基础,判处罚金、没收财产、追缴违法所得等共计19.28亿元。
——促进依法行政水平提升。全市法院准确把握行政审判职能定位,推进法治政府建设,共审结行政案件11748件。市中级人民法院推进立案登记制,依法保护当事人诉权。落实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行政诉讼“告官见官”成为常态,推动了行政机关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促进了行政争议实质性化解。
——兑现胜诉当事人合法权益。10年来,全市法院不断攻克执行难题,深化巩固“基本解决执行难”成果,探索建立执行综治大格局,相继开展涉民企、涉金融、涉民生案件专项执行活动,持续强化执行强制措施,掀起一波又一波执行高潮,将“纸上权利”兑换为“真金白银”。全市法院共受理执行案件152616件,执结149500件,到位金额277.06亿元,全力维护胜诉当事人合法权益。
正是这种忠诚履职、勇于担当的责任意识,这种砥砺奋进、勇于争先的拼搏状态,多年来,全市法院多项工作位于全省前列,为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为我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的司法保障。
法官在审判庭通过“云庭审”审理案件
回应高品质司法需求探索新举措
党的十八大以来,法治建设提到了新的高度,推进司法改革、强化诉源治理、推进审判体系和审判能力现代化是当前人民法院工作的重要任务,也给人民法院的审判质效和司法公信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常德两级法院迅速响应上级要求,积极回应群众关切,推动司法改革、狠抓办案质效、深入推进诉源治理,努力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元司法需求。
——审判质效稳步提高。2013年至今年9月底,全市法院共审、执结各类案件49.88万件。2021年共审、执结各类案件73832件,相比2013年增长164.28%。全市法院审判绩效连续多年排名全省前列,特别是2021年排名全省第一。
——便民举措不断升级。我市深化“一站式”诉讼服务平台和数字法院建设,全市法院均成立了集立案登记、12368诉讼服务热线、诉讼服务网等多项功能为一体的诉讼服务中心,极大地方便了人民群众。市中级人民法院加强人民法庭建设,积极推行巡回审判,采取“夜间法庭”“假日法庭”“车载法庭”等方式,及时有效解决群众“家门口”的矛盾纠纷,对经济确有困难的当事人,依法减、免、缓诉讼费用,确保群众打得起官司。
——司法公开不断深化。全市法院加强司法公开“四大平台”建设,加快推进数字法院建设,推动现代科技与审判工作深度融合。健全新闻发言人制度,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气会136场次,裁判文书上网率一直在全省名列前茅,常态化组织法院公众开放日、国家宪法日等活动,让公平正义“触手可及”。
——诉源治理成效显著。全市法院积极构建多元解纷机制,推动矛盾源头治理。在全省率先建立市级劳动人事争议裁审衔接机制,有效提升裁审质效。主动融入法治教育体系,组建宣讲团,选派法官担任辖区中小学法治副校长,常态化开展送法“五进”活动。推动诉源治理和万人起诉率纳入平安建设考核。民商事案件增长率得到遏制,从2013年的54.91%下降至2021年的14.34%。10年来,常德法院审判办案质效稳步提升,服务大局铿锵有力,司法为民成色更足,体制改革深入推进,智慧法院建设惠民利民,为人民群众提供了便捷、高效、精准的司法服务。
市中级人民法院举行“党在我心中”演讲比赛
市中院党组书记、院长张经伟给干警上党课
打造高素质法院队伍呈现新面貌
“全市法院充分发挥审判职能,以更高政治站位、更深为民情怀、更宽大局视野,着力建设新思想武装、新发展引领、新知识支撑、新机制保障、新作为司法的“五新”法院,为全面落实“三高四新”战略定位和使命任务、建设现代化新常德提供有力司法保障。”2022年3月,在全市法院院长会上,市中级人民法院党组书记、院长张经伟的讲话掷地有声。全市法院按照政治过硬、业务过硬、责任过硬、纪律过硬、作风过硬的要求,紧扣“革命化、正规化、专业化、职业化”队伍建设目标,努力锻造一支党中央放心、人民群众满意的高素质法院队伍,积极推进“五新”法院建设。
——理想信念更加坚定。全市法院始终把旗帜鲜明讲政治作为第一要求、把讲忠诚作为第一标准,紧密结合党史学习教育,依托“三会一课”等形式,扎实开展政治教育、警示教育、英模教育,把党对司法工作的绝对领导贯彻到人民法院依法履职的全过程。
——廉洁防线更加牢固。市中级人民法院压实从严管党治院责任,紧紧围绕“正风肃纪、司法制约监督”、不断健全完善防止干预司法“三个规定”、纠治“四风”、落实“四类案件”监督管理等制度成果,以零容忍的态度惩治徇私枉法和办“金钱案”“关系案”“人情案”的司法腐败行为,营造出风清气正的司法环境,锻造了一支清正廉洁的法院队伍。
——履职能力更加过硬。持续围绕“精业务、补短板”,组织干警参加最高院、省高院及本院举办的各类培训,扎实开展岗位练兵活动,不断提高干警业务水平和岗位技能。深化司法能力提升行动,全面提升干警业务能力。重视对青年干警的培养,倡导现任老干警对青年干警进行“传帮带”,以点带面,不断提升干警司法实践能力。在去年举办的湖南省第一届审判业务技能竞赛上,常德法院成绩位列全省第二名。
——基层建设更上台阶。10年来,全市法院大力推进基层基础设施建设,“十三五”规划内的8个基层法院审判庭、8个人民法庭全部建成使用,7个基建项目已纳入“十四五”规划,市中院审判楼扩建项目已开工建设。不断优化人民法庭布局,以38个人民法庭为中心,建成了包含101个审判执行联络站、68个巡回审判点的基层诉讼服务网络。加强智慧法院建设,全市建成科技法庭121个,数字法院系统引入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群众诉讼更便捷,法院办案更高效。
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中流击水正当其时。在新的历史时期,常德法院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凝神聚力、积极作为,为我市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提供坚强有力的司法服务和保障,以优异成绩庆祝党的二十大的胜利召开!